睡女神自大狂爱造谣,可我爱这个胖子,
官姐今儿再推荐一本书,叫《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 豆瓣评分8.9。 到底是本怎样的书,来看 发条茄子_写的文——酣畅淋漓地看完了后浪的这本《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之后,提起笔来却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去评论这样一部书。 既不想再次梳理奥逊起伏的一生,这件事很多人都已经做过了;也不想单纯地复述书中提到的精彩内容,这样再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也就索然无味了。 年凯撒奖颁奖典礼 奥逊·威尔斯与新晋凯撒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 一本正经的书评完全不适合这本书,更不适合奥逊·威尔斯,所以索性就以漫谈的形式来聊两个问题,一个关涉谈话本身、一个关涉奥逊的作品。 一、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连严肃谈话都算不上的私人聊天。 这些谈话发生在年到年。奥逊·威尔斯在年10月10日去世,于是这部书中的对话也就成为了这位伟大的电影导演一生最后的生活记录。 这部书不仅仅适合奥逊·威尔斯的追随者去收藏,也适合美国文化(尤其是好莱坞文化)的爱好者。 细数本书的27个小节,奥逊·威尔斯从电影本身侃到幕后制作,从圈内相识聊到圈外政要。 读此书,常常可以看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而最具有魅力的是,读者这次对信息的接受完全不同于读一则新闻、一本人物传记、甚至一次访谈实录的阅读体验。 奥逊的语言风格使得本书最终能够营造出一种效果,即读者仿佛置身于奥逊·威尔斯餐桌旁,成为餐桌上没有发言的第三人来聆听奥逊指点江山。 置身于饭局之中,我们很轻易地就抛掉了阅读严肃文章的压迫感,轻松感受奥逊·威尔斯的语言魅力,这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做到,也并非在任何时刻都能够做到,这除了要归功于这个语言天才、极具魅力的煽动者奥逊·威尔斯,也要得益于与朋友聊天的私密场景。 这里有几个故事,是我读起来觉得十分有趣儿的。 比如他讲述玛丽莲·梦露在成名之前和他拥有过一段情史,这是我闻所未闻的。 再比如他深扒与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署名之争,这是影迷们一直知道此事,却难以说清真相的。 《凡尔杜先生》() 这个故事在奥逊的口中,被描述为他在创作了《凡尔杜先生》的剧本之后希望执导并由卓别林来主演这部电影,卓别林先是含糊推脱,后来说明希望自导自演,奥逊同意以后收到一张美元的支票,但影片在最终上映时卓别林却仅仅注明“故事由奥逊·威尔斯提议”。 曾经读到过探讨此事的文章,说奥逊·威尔斯的大度,并承认这是他参与最少的一部影片。但在这段谈话中,我们完全能感受到奥逊的耿耿于怀,甚至借巴斯特·基顿的表演和电影,来贬低卓别林。 《舞台春秋》() 我们熟知的两位喜剧大师合作的《舞台春秋》,同样被卓别林删去了许多和巴顿的对手戏,究其原因,奥逊说是并非是表演得不好,而是基顿表演得太好,掩盖了卓别林的光芒。 此时此刻,一些读者(或是卓别林的拥护者)一定希望去考究辨别奥逊·威尔斯所讲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在我看来大可不必,许多事情早已成了说不清的“罗生门”,而奥逊作为当事人之一,他的讲述魅力在于其说故事的语言,一旦想要明白是非,像答记者问一样论点论据皆备,这部谈话录也就失去了最大的魅力。 伴随着这部谈话录的出版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声音:研究电影、电影史的人读这些“八卦”有意义吗?去看这些八卦的人又真的会去看奥逊·威尔斯的电影吗? 二、 奥逊是一个造谣大师。——这句话绝不带有丝毫贬义。 追溯奥逊“造谣”的经典时刻,第一次人尽皆知的事件,当属年他根据H.G.威尔斯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广播剧《世界大战》,他利用临时新闻插播的形式报道了火星人进攻地球的新闻,这部广播剧依托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数百万听众信以为真,引发了恐慌。 他的最后一部长片《赝品》在我看来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奥逊自己也在本书中提到他认为《赝品》是他自《公民凯恩》之后拍过的唯一真正有创造性的电影。 《赝品》() 而我们来细数《赝品》中的人物,赝品画师、传记作家(传记的真实性被写作对象否认)、未见真身只闻传说的富翁、故弄玄虚的说故事者、形迹可疑的女人、最后被宣布是杜撰的赝品画师。所有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的真,全部都是亦真亦假。 为什么在这里写了两个奥逊最早期和最末期的作品,这和他的私人谈话又怎么能扯上关系? 曾经读奥逊的传记时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而这部谈话录带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奥逊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是一体的。 编造广播新闻引发群众恐慌的奥逊与在谈话中喜欢戏耍别人然后哈哈大笑的他完全合而为一,我们似乎看得到奥逊得意忘形的样子;他编造亦真亦假的故事又如同他滔滔不绝的谈话,扑朔迷离。 奥逊没有一刻停止编剧、停止导演、停止表演。 作为奥逊的影迷,一定很乐于看见他的作品和日常这样的统一,所以还在把这27个小节当成27段谈话吗? 这分明是奥逊的二十七次即兴创作加即兴表演啊,配角雅格洛和他的搭配更像是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 以后聊起天说起“听说梦露和奥胖有一腿”、“听说卓别林为人不怎么样也根本没有人任何才能啊”,如果有人问这是真的吗,大可以回他“这是奥胖说的”。 以上的内容关乎一个终极问题,本文把奥逊说得这么不靠谱,是在调侃他吗? ——恰恰相反。 德勒兹说在奥逊·威尔斯那里存在着某种尼采主义。而要说他们最具有关联的地方,就是对真理的批判。 奥逊压根儿不相信什么真,也不相信所谓的公理,这让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创造者,他在试图创造另一种话语、另一种规则,而他所创造的情景,足以让所有人都跟随着他的叙事/叙述逐步深入,走进他的“圈套”。 这也让他的作品以及言谈有了独具魅力的地方。 这一定是最有可能接近奥逊·威尔斯真实人格的一部书,如果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电影天才,也许更容易体会《赝品》里亦真亦假的身份、辨别不清的传闻、似有实无的角色,以及奥逊在电影里面扮演的故弄玄虚的说故事者;会重新认识《午夜钟声》《堂吉诃德》里面福斯塔夫、堂吉诃德这样的乐此不疲地说着大话、吹着牛皮,尽情享乐之人;也会理解在《阿卡汀先生》里奥逊给我们讲述的那个青蛙与蝎子的故事。 相信我,这本书会让你更接近这个有趣的胖子。 想翻这书的童鞋,头条有福利,也可以戳“阅读原文”,立即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ly/4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哈利德专栏澳洲葡萄酒究竟可存放多久
- 下一篇文章: 全国首展大英博物馆XHell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