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如何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在“世界学前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际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英国伍斯特大学教授托尼·伯特伦指出,所谓“质量”,应该取决于孩子所在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有合作性和建构性,应该能够解决“社会、儿童、成人”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联合建构”。他强调“社交和情感”、“学习方式和认知”,因为这两项是很难用“分数”测试的,但却关乎孩子一生。儿童观善VS恶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意味着一种新颖的、天然的状态,他把儿童视为园丁手中花园里的花朵,如果我们对他进行培育和养护,他最终会开花结果;但我们还要注意,避免外部世界毒素的侵入。我们也   社交和情感涵盖的内容包括:情感冲突、情感意识、自我认知、自我效率、共同情感、理解他人、社会关系和行为、冲突的解决、道德价值等。学习方式和认知,是要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参与各项活动;希望儿童有韧性,有自制,能够集中注意力,做出自己的选择,表现出行动力;希望儿童有合作的精神,有创意;希望儿童有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有早期的批判思维,能应用符号。因此,我认为,应该把未来教育的焦点放在“社交和情感”、“学习方式和认知”这两方面。但是,因为情感很难评估,目前没有太多的研究去定义情感的发展,我担心我们又会把重点放在其它容易评估的项目上。教育性情难评估的“高质量”:性情的建构早期教育的“质量”是不能从单一的视角来定义的,实际上,没有人可以百分之百地知道“质量”是什么。所谓“质量”,应该取决于孩子所在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有合作性和建构性,应该能够解决“社会、儿童、成人”三者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联合建构”。   然而,现在很多的早教,很快地越过了“对称性”(对称性指事物间的相互均衡关系。在早教领域,社会、儿童、成人之间的均衡常常被忽视,总会强调某方面的重要性。),也就是进行一种没有互助性、没有互动性的教学,以个人的权利为中心,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我参与在一个项目的研究中,把“质量”作为“联合建构”的重要部分,我使用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教育性情”。我的论点是:“教育性情”是学习的基本属性,它不是指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学。我们认为,“教育性情”是习得(不断实践而获得)的习惯,而不是你(自然)的秉性,也就是说,孩子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性情”,并把“性情”维系下去。如果这个“性情”成为你的一个习惯,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你生命的延续,这就实现了“教育性情”的内化。“教育性情”将对儿童之后的人生际遇带来非常明显的影响,无论孩子有什么样的基因倾向,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出生,一旦形成成熟的性情之后,他就可以对出生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教育性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延迟满足与乐观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在20世纪70年代做的一个研究,叫“延迟满足”实验。它是针对4、5岁儿童进行测试,实验者对孩子们说,这些糖果给你们,如果你现在吃,只能吃一颗,等五分钟以后(以摇铃为准),就可以吃两颗。测试一开始,有些幼儿就迫不及待,另一些幼儿却能等满五分钟。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有些儿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延迟满足非常重要,是“教育性情”中的一点。还有,加上乐观主义,也很重要。如果幼儿有非常好的乐观心态,加上延迟满足的毅力,在他人生遇到压力时,就可以有韧性地解决。瑞吉斯在对罗马尼亚孤儿关于“韧劲”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孤儿们在遇到挫折之后是否能够恢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乐观心态。2好奇心与风险有一个被称为involvement的研究指出,对所有人而言,当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进行某个活动时,就会有非常好的状态,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如果他们对这个活动感兴趣,就可以很专注地进行下去。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可以不断促使他们去获得知识。对两三岁的幼儿,他们有很强大的好奇心,会不断探索外面的世界。我有个好朋友,他的人生非常出色,八十岁还依然怀着好奇心,会翻开石头,看看底下是什么。但是,我们会很失望地发现,一些六岁的儿童已经对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感兴趣。肯·罗宾森的演讲告诉我们,学校是怎样扼杀幼儿的创造力的。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要学习承担风险,我们总听到监护人说:“孩子啊,你不要走得太远,不要走进那个草丛。”似乎这样可以确保儿童留在自己的视线内。事实上,儿童需要有一些个人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承担一定的风险,我们要为他们建构一个探索的环境,让他们学习承担风险。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讲到,要让儿童在一个既能探索又能“冒险”的环境下成长。3自主性与依赖澳大利亚研究学者凡瑞·沃克丹,研究了一些8岁的女孩儿,这些女孩出身于中产阶级,每天坐在汽车后排,由父母送去课堂学习竖笛、芭蕾、钢琴等等,尽管她们的生活非常充实、丰富,但没有自主性,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这些女孩把对生活安排的权利完全让给了其他人。最近,在英国伯明翰,有一位名叫阿扎巴的阿富汗血统的四岁小男孩,来到我们中心。我观察他。由于外面冷,阿扎巴穿着厚厚的外衣,跟着妈妈走进来,妈妈和我们成人交谈时,阿扎巴痴痴地站在妈妈面前,等着妈妈把外衣脱下来,挂到衣架上。我们看到,一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依赖性都是习得的,他们的后果是完全失去自主性。更为严重的是,我们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无助导向”。让孩子感到到处都是“禁地”。性情的建构性情的建构:影响一生的“高质量”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尊感、归属感、幸福感和开放感,更要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倾听,和辨识他人遇到的问题,而这一切与“性情”的培养息息相关。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从“情商”的角度来衡量学校是否成功。他说,让儿童能够了解不同事实的数据,或者有很好的读写能力,这并不说明这个学校教育的成功。我们应该通过情商和社交的指标来考核。这种考核标准包括:1要检测儿童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并且当孩子们了解到其他人的希望,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正确行为做出回应。2要检测儿童是否懂得如何去控制不良行为的冲动,愿意耐心等待,遵行一些指令。3要检测如果孩子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是否懂得向成人或同龄人寻求帮助。4检测儿童和其他儿童在一起时,是否善于表达他们的需求。

根据以上四点,我们才能够评估出,我们的教育对未来是否有益处。

“儿童时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时期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包括思考的方式和语言的使用,以及初步能力的形成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能力的学习者,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法,我们希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参与进来,进行联合的建构,培养出儿童教育型的“性情”,使他们一生受益。作者简介托尼·伯特伦(TonyBertram)英国伍斯特大学教授,英国著名学前教育家(被誉为英国幼儿教育之父)、伯明翰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胡弗汉顿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幼儿教育协会主席、英国学前教育学会会长,创立了欧洲早期教育研究会,是欧洲早期教育研究杂志的编委。

来源

全人教育

看专家解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ly/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