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备西方音乐史重点建议收藏
考研必备:《西方音乐通史》重点 第一编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第一章:古希腊音乐 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与生活。“music”一词的起源P3;古希腊的代表乐器P3—4; 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音程与音阶理论(毕达哥拉斯的弦长测算法、四音音列、完整音列体系)P5—6;古希腊调式P7;古希腊记谱法:“塞基诺斯歌”P7—8;希腊的音乐社会功能学说: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观点P8—9; 第二章: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古罗马的音乐生活。罗马帝国的军乐P10; 第二节:基督教的兴起。基督教产生和罗马帝国分裂、灭亡的时间P11; 第二编中世纪音乐 概述 中世纪的起止时间、“七艺”P13;中世纪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P14; 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 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定义、形成过程P16;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特征、歌唱方式、演唱内容、词曲结合方式、固定音乐形式P17; 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日课的定义P17(下方)、弥撒的定义、形成时间和基本形式(专用与常规)P18; 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波埃修斯《音乐的体制》,及其对音乐的分类P19—20;“纽姆谱”、规多“四线谱”P20;教会调式(中古调式)P20—21;规多手P22; 第四节: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附加段P23;继叙咏P23;宗教剧P24; 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第一节:早期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和《音乐手册》P25;华丽奥尔加农P26;节奏模式P27;第斯康特P28; 第二节:圣母院乐派的复调。圣母院乐派、莱奥南和佩罗坦P28—29;孔杜克图斯P29—30;克劳苏拉P30(下方); 第三节:经文歌。经文歌的产生和发展P32—33;弗朗科的《有量音乐艺术》P34; 第三章:中世纪的单声歌曲 第一节:拉丁歌曲。孔杜克图斯、戈利亚德歌曲P35; 第二节:方言歌曲。“英雄业绩歌”P36;法国游吟诗人:特罗巴多和特罗维尔:地域、音乐特征、代表人物和作品P37;德国的“恋歌”和“恋诗歌手”、“巴体歌曲”P38(下方);意大利巴拉塔、“劳达赞歌”P39;西班牙坎蒂加P39; 第三节:中世纪器乐:竖琴、索尔特里琴、维奥尔琴、管风琴、雷贝克、“论擦提琴”、竖笛和横笛、肖姆管、短号等P39—40。 第四章: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 第一节:法国“新艺术”(ArsNova)。来源和定义P41;福维尔传奇P42; 第二节:新艺术音乐的特征。弗朗科“有量记谱法”P42;等节奏P44;“伪音”(musicaficta)P45; 第三节:马肖的音乐创作。纪尧姆·德·马肖的音乐贡献(经文歌、弥撒曲和世俗歌曲)P45—46;弥撒曲的定义P46;14世纪法国诗歌的三种“固定形式”(formesfixes):维勒莱、回旋歌和叙事歌P46; 第四节:14世纪意大利音乐。猎歌、牧歌和巴拉塔P48;盲人作曲家兰迪尼P48—49。 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概述 文艺复兴的来源P51;文艺复兴时期的划分P52; 第一章:从文艺复兴早期到若斯坎 第一节:英国音乐。《奥尔德霍尔藏稿》P55;约翰·邓斯泰布尔P56;法伯顿和福布尔东P57; 第二节:勃艮第地区的音乐。勃艮第乐派的范围P58;纪尧姆·迪费的音乐贡献(尚松、经文歌和弥撒曲)P59—61;尚松的定义P59;弥撒曲的定义和分类P60;班舒瓦的音乐贡献(回旋歌式的尚松)P61—62。 第三节:法—佛兰德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的音乐贡献(弥撒曲和尚松)P62—66;比斯努瓦的音乐贡献(尚松)P66。 第四节:若斯坎和若斯坎的同代及后一代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的音乐贡献(弥撒曲、经文歌、尚松)P66—70;若斯坎同时代的作曲家(雅各布·奥布雷赫特、海因里希·伊萨克、皮埃尔·德·拉吕、让·穆东)P71;若斯坎之后的法—佛兰德作曲家(尼古拉·贡贝尔和阿德里昂·维拉尔特)P72。 第二章:16世纪的新趋势 第一节:意大利的牧歌及其他声乐体裁。弗罗托拉和劳达赞歌P73;意大利牧歌的定义、分期和作曲家P74—76;意大利其他声乐体裁(维拉内拉、小坎佐纳和芭蕾歌)P76。 第二节:法国尚松和德、西、英等国的音乐。“法国尚松”P77;德国名歌手P78;西班牙维良西科(Villancico)P79;英国的《伊顿唱诗班歌本》P79;琉特琴歌曲P80。 第三节:16世纪的器乐。文艺复兴时期的管乐器、弦乐器、管风琴、羽管键琴和琉特琴P80—81;器乐:舞曲、前奏曲、托卡塔、利切卡尔、幻想曲、坎佐纳、变奏曲P81—82。 第三章: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 第一节:宗教改革的音乐。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众赞歌P83;“换词歌”P84。 第二节:帕莱斯特利那及其同时代作曲家。特伦托会议对教会音乐的审议P85;帕莱斯特利那的音乐贡献(弥撒曲、无伴奏合唱特征、“古代风格”)P86;帕莱斯特利那的同时代作曲家(西班牙的托马斯·路易斯·德·维托利亚、法—佛兰德的奥兰德·德·拉絮斯、英国的威廉·伯德)P88—89。 第三节:威尼斯乐派。维拉尔特和扎利诺P90;复合唱风格P90。 第四编:巴罗克时期音乐 概述 巴罗克时期的起止时间P93;“巴罗克”一词的起源和介入艺术史的原因P93—94; 第一章:巴罗克音乐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两种常规P96—97; 第二节:通奏低音P98—99; 第三节:“情感论”P; 第四节:调性和声与对位。格拉瑞安《十二调式》P。 第五节:节奏与记谱。印刷的发展,三种谱号的应用P。 第六节:声乐与器乐。单声歌曲P 第二章:歌剧的诞生及其早期的发展 第一节:歌剧的起源。歌剧的定义和来源P。 第二节:最早的歌剧:“卡梅拉塔”、巴尔第伯爵和科尔西、第一部歌剧《达夫尼》、第一部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尤丽狄茜》P;卡瓦里埃利的《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P;阉人歌手P。 第三节:蒙特威尔第和他的《奥菲欧》。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作品与风格特征P—。 第四节:罗马、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的歌剧。罗马:卡瓦里埃利《关于灵魂与肉体的戏剧》、兰迪《圣阿莱修》、罗西《魔法宫殿》P;威尼斯:曼内利《安德罗梅达》、卡瓦利《奥尔明多》、切斯蒂《金苹果》P—;那不勒斯:亚历山大·斯卡拉蒂《格丽塞尔达》P—。 第五节: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早期歌剧。法国:吕利《阿尔米德》、《罗兰德》、《阿尔采斯特》、“法国序曲”、法国歌剧的固定格式(一个序幕和五幕戏)P—;英国:“假面舞”的传统、《围攻罗德》、约翰·布洛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亨利·普塞尔《迪多与伊尼》P—;德国:许茨《达夫尼》(遗失)、斯塔登《西勒维希》(Seelewig)—第一部“德国歌唱剧”(Singspiel);凯泽《威尼斯狂欢节》P。 第三章:其他大型声乐体裁 第一节:清唱剧P 第二节:康塔塔P 第三节:受难乐P 第四节:协奏风格的宗教音乐。“协奏风格”P(第一段); 第四章:器乐的发展 第一节:博洛尼亚乐派。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P;三重奏鸣曲P;科雷利的音乐贡献(小提琴音乐)P。 第二节:德国的键盘音乐。17世纪的管风琴音乐:托卡塔、赋格曲、众赞歌P;北德管风琴学派:荷兰的斯威林克、德国的沙伊特、布克斯特胡德P;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击弦古钢琴、古钢琴的音乐体裁、组曲名称P;著名古钢琴作曲家:弗罗贝格、库瑙P。 第三节:意大利和法国的键盘音乐。意大利的弗雷斯科巴尔第《音乐之花》P—;法国的弗朗索瓦·库普兰、“破碎风格”、组曲(ordre)P。 第四节:协奏曲。“Concerto”的词义、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乐队协奏曲P—;维瓦尔第的音乐贡献P—。 第五章:巴罗克晚期的几位大师 第一节:让—菲利普·拉莫。《和声学》和《音乐理论的新体系》、歌剧《希波利特与阿丽西亚》、《羽管键琴音乐会曲集》、《和声学》中的观点P—。 第二节:多米尼科·斯卡拉蒂。首键盘奏鸣曲P。 第三节:格奥尔格·弗利德里希·亨德尔。亨德尔的音乐风格P;歌剧与清唱剧P。 第四节: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P;《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乐》、康塔塔、《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与《赋格的艺术》P—;巴赫的音乐风格P。 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概述 “前古典主义时期”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分野P;前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术语P。 第一章: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和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 第一节: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歌剧改革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狄茜》、《阿尔采斯特》、《伊菲姬尼在奥利德》、《伊菲姬尼在陶利德》P—;格鲁克的歌剧创作原则P;格鲁克的歌剧特点和改革措施(序曲、宣叙调、咏叹调、合唱、通奏低音、芭蕾舞)P。 第二节:喜歌剧的兴起与繁荣。喜歌剧定义P(上方);意大利喜歌剧:佩格莱西《女仆作夫人》P;帕伊西埃洛《塞维尔的理发师》、契玛罗萨《秘密婚姻》P;法国喜歌剧:“喜歌剧之争”、卢梭《乡村卜者》、“拯救歌剧的雏形”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P;德国歌唱剧(singspiel):卡尔·迪特斯多夫《费加罗的婚姻》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P;英国民谣剧:年,约翰·盖伊的《乞丐歌剧》P。 第二章:前古典时期的器乐 第一节:前古典时期“奏鸣曲”和室内器乐曲的发展。“奏鸣曲”与“奏鸣曲式”的概念差别P;C.P.E.巴赫的键盘奏鸣曲、“情感风格”、《试论键盘乐器的正确演奏法》P—;“阿尔贝蒂低音”P(下方);室内重奏曲的兴盛:四重奏P—。 第二节:前古典时期协奏曲与交响曲的发展。独奏协奏曲的新发展、J.C.巴赫(伦敦巴赫)的协奏曲创作P—;交响曲:“意大利序曲”(sinfonia)、器乐合奏的发展P—;意大利的交响曲作曲家:乔万尼·巴蒂斯塔·萨马尔蒂尼、加卢皮P;曼海姆乐队:约翰·文采尔·斯塔米茨、I.Holzbauer、里赫特、坎纳比希、卡尔·斯塔米茨、安东·斯塔米茨、演奏风格和作品特征P—;维也纳交响乐作曲家:蒙恩、瓦根塞尔、迪特斯多夫P。 第三章:海顿和莫扎特 第一节:海顿。海顿的音乐创作P(下方);海顿的交响曲P;海顿的弦乐四重奏P(中部)、海顿的圣乐作品P(下方);海顿的音乐风格P。 第二节:莫扎特。莫扎特的歌剧代表作品:意大利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等P—;莫扎特的歌剧特色P(下方)—;器乐创作:协奏曲及“双呈示部”、交响曲、重奏、弥撒曲(—)。 第四章:贝多芬 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四个分期P—;《第九交响曲》的创作特征和意义P—;贝多芬的代表作品:交响曲、钢琴作品、重奏作品、歌剧、弥撒曲、歌曲的名称P—;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征P(下方总结)— 第六编浪漫主义音乐 第一章: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第一节:韦伯。歌剧作品名称P;《魔弹射手》的特点P—;钢琴曲《邀舞》P。 第二节:舒伯特。艺术歌曲、声乐套曲代表作P—;三种歌曲类型P(第四段)—;钢琴作品代表作P—;交响曲与室内乐代表作P—。 第二章:浪漫主义音乐的繁荣 第一节:门德尔松。代表作:交响曲、管弦乐序曲、清唱剧、钢琴曲、协奏曲、室内乐P—;标题性序曲P;《无词歌》P。 第二节:舒曼。钢琴代表作P(下方)-;声乐作品与特征P;音乐评论“大卫同盟”P—。 第三节:肖邦。钢琴作品名称P(第二段);马祖卡舞曲P;波罗乃兹舞曲P;前奏曲与练习曲P;夜曲与圆舞曲P;谐谑曲和叙事曲P;奏鸣曲P。 第三章: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意大利歌剧 第一节:法国歌剧在19世纪上半叶的发展情况。法国大革命与“拯救歌剧”P—;格鲁克之后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梅于尔、凯鲁比尼、斯蓬蒂尼、布瓦尔迪厄P;法国大歌剧:奥柏的《波蒂契的哑女》、罗西尼的《威廉·退尔》、梅耶贝尔的《胡格诺教徒》、《预言者》、《非洲女》P。 第二节:以罗西尼为代表的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上)。罗西尼歌剧代表作P—;《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原著者,音乐特征P(下方)—; 第三节:19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歌剧(下)。贝利尼代表作:《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P—;唐尼采蒂代表作:正歌剧《玛丽·斯图亚特》、《拉美摩尔的露其娅》、《宠姬》;喜歌剧《爱的甘醇》、《军中女郎》、《唐·帕斯夸尔》P。 第四章:从标题交响音乐到交响诗 第一节:柏辽兹。代表作品:交响曲、歌剧、康塔塔、安魂曲等P;《幻想交响曲》P-;“固定乐思”P;《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P(第二段); 第二节:李斯特。交响诗:定义、特征、代表作P(第四段)—;《匈牙利狂想曲》、《超级练习曲》、改编曲P。 第五章:19世纪中、下叶的德奥音乐 第一节:瓦格纳。歌剧作品名称:《黎恩齐》、《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赛以及瓦尔堡的歌咏比赛》、《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雷德》、《众神的黄昏》、《帕西法尔》P—;文论:《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品》、《歌剧与戏剧》P(下方);“乐剧”定义P;瓦格纳的歌剧改革P(下方)—;“主导动机”P—;瓦格纳的艺术贡献P(第二段)。 第二节:勃拉姆斯。代表作品P—;交响曲创作P(第五段)—;《德意志安魂曲》P;声乐作品P(下方)—。 第六章:19世纪中、下叶的法国、意大利歌剧 第一节:法国歌剧的新倾向。奥芬巴赫:歌剧《地狱中的奥尔菲》、《霍夫曼的故事》P;古诺:歌剧《浮士德》“抒情歌剧”P;比才:《采珠者》、《卡门》P(第五段)—。 第二节:威尔第代表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一日为王》、《纳布科》、《黎哥莱托》、《游吟诗人》、《茶花女》、《命运之力》《西西里的晚祷》、《唐·卡罗斯》、《奥赛罗》《阿依达》、《法尔斯塔夫》等P-(具体情节和创作特征);威尔第的艺术成就P(最后一段)。 第七章: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与有关风格 音乐中的民族主义P- 第一节:俄罗斯音乐文化。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鲁斯兰与柳德米拉》P—;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P(第四段);格林卡的创作特征与成就P(第三、四段)。“强力集团”作曲家:五人姓名P(第三段);代表作(人物、作品名称)P-;柴可夫斯基:代表作(舞剧、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歌剧、管弦乐组曲、序曲等具体名称)P;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特征P(第三至第五段)。 第二节:捷克的音乐文化。斯美塔那: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P;斯美塔那的艺术贡献P(第三段);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圣母哀悼歌》、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歌剧《水仙女》P-;德沃夏克的艺术贡献P(第三段)。 第三节:匈牙利、波兰的音乐文化。匈牙利作曲家艾凯尔的歌剧及其创作特征P(第一、二段);波兰作曲家莫纽什科的歌剧《哈尔卡》P(下方)-。 第四节:挪威、芬兰的音乐文化。格里格:代表作(戏剧配乐、协奏曲、钢琴抒情小品等)P;西贝柳斯:交响诗《库勒沃》、交响诗《芬兰颂》、《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P—。 第八章: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 第一节:法国音乐文化。弗兰克、拉洛、夏布里埃、圣—桑斯、樊尚·丹第、福列P;德彪西:技法创新与风格特征P(第四和第五段);音乐作品(名称)P;根据马拉美诗篇创作的《牧神午后》P;交响三折画《夜曲》、交响素描《海》P;根据梅特林克的话剧创作的歌剧《佩利阿斯与梅丽桑德》P。拉威尔:代表作P(第四段);拉威尔的创作特征P(上方)。 第二节:奥地利和德国的音乐文化。布鲁克纳:交响曲作品与创作特征P—;马勒:代表作品(主要是交响曲和歌曲)P-;创作技法特点P(下方);沃尔夫:多首歌曲,追随瓦格纳P;理夏德·施特劳斯:代表作(交响诗、歌剧等名称)P. 第三节:俄罗斯音乐文化。斯克里亚宾:代表作品(钢琴曲、交响诗、协奏曲等)P;创作特色P(第二段)—P;拉赫曼尼诺夫:代表作(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歌剧、交响诗等)P-;创作特色(第一段)。 第四节:意大利音乐文化。文学中的“真实主义”P(第三段);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列昂卡瓦洛的《丑角》P(下方)—;真实主义歌剧的特点:P(第六段)-;普契尼:代表歌剧作品P;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征(三点)P(下方)-。 第七编:20世纪音乐 第一章:表现主义音乐 表现主义的定义、特点P; 第一节:勋伯格。创作的三个时期P;十二音体系P(下方)—;勋伯格的十二音作品P(下方);十二音音乐的特征与意义P(第一至第二段)。 第二节:贝尔格与韦伯恩。贝尔格:歌剧《沃采克》、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露露》、《小提琴协奏曲》P-;韦伯恩与贝尔格的区别,以及个人特征P(第一段);韦伯恩对后世音乐发展的影响(三点)P。 第二章: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的由来P(第一段);“古典”的界定P(第三段);新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P(第四段)。 第一节:斯特拉文斯基。音乐创作的三个分期:民族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十二音音乐时期P-;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参见同页码相应部分)。 第二节:兴德米特。“实用音乐”P(第三段,以及注释2);音乐创作的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品P—。 第三节:六人团。作曲家姓名P(第一段);奥涅格:创作特点P(下数第五行始);管弦乐曲《太平洋号》P(第二段);米约:创作风格P(第二、第三段);代表作品: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钢琴组曲《巴西回忆》、管弦乐《屋顶上的牛》、舞剧《世界的创造》、歌剧《大卫王》、舞剧《人类的欲望》等P。 第三章:民族主义音乐 第一节:巴托克。对匈牙利民歌的搜集整理P-;音乐创作的四个时期,及其代表作P—。 第二节:席曼诺夫斯基。代表作品:歌剧《罗格尔王》、小提琴钢琴音诗《神话》、钢琴音诗《浮雕》、舞剧《山盗》、《圣母哀悼乐》《第二小提琴协奏曲》P—。 第三节:亚那切克。歌剧《叶努法》P-。 第四节:沃安·威廉斯:“民歌学派作曲家”P(第二至第四段);代表作品《大海交响曲》、管弦乐曲《诺福克狂想曲》、《伦敦交响曲》、歌剧《恋爱中的约翰爵士》、《天路历程》P。 第五节:科普兰和格什文。科普兰:早中晚三期的音乐代表作P;格什文:“交响曲爵士乐”《蓝色狂想曲》、管弦乐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P—。 第四章:20世纪上半叶其他风格与类型的音乐 第一节: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15部交响曲、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24首前奏曲与赋格》、《大提琴奏鸣曲》,以及各种电影、戏剧配乐P-;普罗科菲耶夫:《古典交响曲》、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钢花跳跃》、舞剧《浪子》、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灰姑娘》、歌剧《战争与和平》P—。 第二节:布里顿与蒂皮特。布里顿代表作:歌剧《比利·巴德》、《螺丝的转动》、《战争安魂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等P。蒂皮特:清唱剧《我们时代的孩子》、歌剧《仲夏的婚礼》、歌剧《坚冰消融》、四部交响曲、《乐队协奏曲》、清唱剧《圣奥古斯丁的显圣》P-。 第三节:微分音音乐与噪音音乐。微分音音乐定义P—;捷克作曲家哈巴P;噪音音乐定义P(第四段);意大利发明家、作曲家鲁索洛《噪音艺术》P;瓦雷兹的贡献与作品P(第四段)—。 第五章:50、60年代的音乐 第一节:序列音乐。定义P(第三段);梅西安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P(下方)—;布列兹《结构I》P-;序列音乐的特点与问题P(第五段)—(上方);梅西安:创作风格P(第五段);不同时期的作品P(第三至第六段);布列兹:代表作品P。 第二节:偶然音乐。定义P(下方);凯奇的音乐思想与作品P—。 第三节:电子音乐。定义P(下方底部)—;发展的三个阶段:录音带音乐、合成器音乐、计算机音乐P—;施托克豪森的电子音乐作品(名称)P。 第四节:新音色。新音色现象P(下方)—;美国作曲家考威尔的“音块”P(第五段);希纳基斯、彭德列斯基、利盖蒂、贝里奥、克拉姆在新音色探索方面的代表作品(名称)P—; 第六章:70年代以后的音乐 第一节:简约派:定义与特点P(第一、第二段);代表人物赖利、格拉斯及其作品P。 第二节:新浪漫主义:定义P(第二段);代表人物:贝里奥、彭德列斯基等P。 第三节:第三潮流:定义与特征P(第一段);来自严肃音乐领域P与流行音乐领域P的代表人物、作品(各举两人)。 第四节:拼贴:定义P(第三段);代表人物:艾夫斯、凯奇、克拉姆等人的作品P-。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ms/7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英国女王95岁生日风雨多载,向您致敬
- 下一篇文章: 菲利普亲王去逝英女王独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