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之道与巴斯特middot基顿
在大卫?格里菲斯开启辉煌的好莱坞时代不久,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迅速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从史诗艺术到宣传广告,电影“机械复制”的特点不仅将视觉这种更具诱惑力的传播方式变得“动”了起来,而且进一步降低了传播的成本,也铸就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明星”。 好莱坞成为造梦工厂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欧洲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之时,大西洋彼岸却是歌舞升平,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大萧条泡沫破灭前最好的时光。强大的资金支持,许多欧洲优秀电影人才移民美国,进一步壮大的好莱坞的技术力量。早期电影由于还没有声音的支持,画面成为了最吸引观众的法宝。格里菲斯用豪华的布景在银幕上复原了古巴比伦王国,无疑将“梦”真正实现在光影之中。而动作场面也是当时电影的标配,快速剪辑的魔力让导演发现了复制现实的同时,电影完全可以超越它。电影作为娱乐产业能吸引观众的除了大场面和动作戏外,就是喜剧元素了。古典歌剧中喜剧永远是不过时的题材,莎士比亚的悲剧也和喜剧创作相伴而行。但早期好莱坞似乎还没发现用电影呈现喜剧的方式,不过这也没持续多久,几年后,喜剧成为统领好莱坞的最大招牌。 《寻子遇仙记》,导演:查理·卓别林() 谁也没想到最先杀出来的,或者说真正意义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明星却是一个寒酸的“小人物”。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既没有光鲜的外表,又没有传奇的经历,他只是“傻人有傻福”般地一次次被命运戏弄又一次次地反转着命运。也许狂热的卓别林粉丝们平时都不会对街边的流浪汉多看一眼,但却时时刻刻在期盼着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再次光临银幕。卓别林的赌博成功了,他了解下层社会的生活,知道苦中作乐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电影让贫穷变得不再可耻,让丑小鸭在资本主义的发达时代仍然能变成天鹅。电影给了卓别林做梦的权力,而梦是每个观众内心对童年童话的眷恋,通过电影我们释放了被日常生活压抑的激情,重新拾起了梦想的力量,哪怕只是坐在电影院的这短短的时间。 卓别林和劳埃德的相继横空出世,让好莱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吸引着一个又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巴斯特?基顿就是其中之一。基顿早期的短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取得了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让他有机会制作长片。在短片中,基顿的角色甚至比卓别林的身份更加卑微,他不仅要忍受无情的嘲笑,更要在身体上被无情地摧残。和卓别林一样,基顿矮小的身材不仅让观众先入为主地产生了同情,也和人们印象中的“弱者”完美匹配。但这正好成为了他们的优势,一方面身材矮小,更加灵活,能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自带喜剧效果。另一方面形象上更弱,最后的逆袭就更加酣畅淋漓。观众会想,他还不如我呢,即使这种人都能取得成功,我也会有大把机会。 《三个时代》() 在创作长片的初期,基顿明显功利性过强了。在保留部分自己的特色同时,去积极呼应当时好莱坞流行的史诗风格的滥觞(《三个时代》)。这种追求时代风潮,打压个人特色的创作方式能吸引眼球,但却不是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早在短片时期,基顿就努力要跳出卓别林和劳埃德的风格陷阱,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基顿发现了电影中的“动能”,他能借助大型道具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设计。这些原创性的经典果然在几十年后仍然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们借鉴。 时间并没有过去很久,同一年,基顿又上映了一部长片(由于那个年代电影后期制作时间很短,因此拍片效率极高)《待客之道》。《待客之道》保留了这一时期基顿电影主题,那就是从历史层面突破,寻找吸引人眼球的剧情,这无疑也将中科医院曝光资质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啊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ms/1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赛人谁说霸王别姬后陈凯歌再无佳作
- 下一篇文章: 这部画风奇特的动画,值得认真安利深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