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9047.html

书薄薄的,只有九十九页,在最后还有三页空白纸,似乎是作者对我说,把你的感想写下来吧。这本书去年好像就已读过了,但记不起内容,连文字的片段也想不起来,我断定自己那次是草草翻阅,这次重读,对书里所写的七个短篇,觉得精彩绝伦、妙不可言。我有预感,这次的读书笔记一定会长些。一、《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故事以一句:“我靠一面镜子和一部百科全书的帮助发现了乌克巴尔。”展开了叙述。“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镜子的暗示预示着故事的结尾。百科全书则记载着另一个星球,那个星球是以彻底的一元论和唯心论为基础,那个星球叫作特隆。“那个星球上的人认为宇宙是一系列思维过程,不在空间展开,而在时间中延续。”“这种一元论或者彻底的唯心论使科学毫无用武之地。”特隆的几何。“不承认平心线,宣称人在移动位置时改变了他周围事物的形状。”“他们断言运算过程能改变数量的性质”特隆的文学方面。“剽窃观念根本不存在:确立的看法是所有作品出自一个永恒的、无名的作家之手。”哲学性质的作品必须含有命题与反命题。“一本不含对立面的书籍被认为是不完整的。”后来特隆开始逐渐侵入现实,而作者却仍在旅馆里安静地翻译作品。“世界将成为特隆。我并不在意,我仍将在阿德罗格旅馆里安静地修订我按照克维多风格翻译的托马斯?布朗爵士的《瓮葬》的未定稿(我没有出版它的打算)。”一些对这个短篇的认识和解读,写的比较浅薄。其中特隆的描写参考自一个贝克莱大主教所提出的唯心主义观点。关于作者为何在最后特隆侵入现实时,仍不为所动。我看到一个有趣的观点,不为所动的原因是因为此篇《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就是作者写的,他是创造者。而关于镜子的暗示,在特隆的物品出现在现实的那一刻,既特隆对现实世界的第一次入侵,迎刃而解。我以为特隆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世界,而它也正巧也有镜子的特质,我们里外互相影响照映,不过本体只有一个,就像作者虚幻的特隆一样,对现实世界的入侵,其实入侵早就在镜子立在面前时就已经开始,只是我们没有感受到而已。最后,作品的哲学性质使我头疼,越看越摸不着头脑,现在仍然是一知半解,所以我决定去读些哲学类的书籍,努力研习一下,再来补充笔记。二、《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故事大概是对一个虚构作者的虚构作品(未完成)进行解读的过程。开篇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皮埃尔(既虚构作者)的作品,好像是对他写作历程的一个回访,但我太愚笨,没看出深意。回到主题,《吉诃德》是对现实生活层面存在的一部伟大作品《唐吉诃德》进行逐字逐句的创作。“他值得赞扬的壮志是写出一些同米格尔?德?塞万提斯逐字逐句不谋而合的篇章。”不过,作者却对皮埃尔写的相同的段落进行了赞扬。“把梅纳尔的《吉诃德》同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加以对照是大有启发的。举例说,后者写道(《唐吉诃德》第一部第九章):……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未来的教训。’外行作家’塞万提斯在十七世纪写的这段综述只是对历史的修辞和赞扬。与之相反,梅纳尔写的是:……历史所孕育的真理是时间的对手,事件的储存,过去的见证,现在的榜样和儆戒,未来的教训。”在此,我想起一个记不清姓名的人说的话,前人已经将所有的文体都写完了,我们没有什么可写了,大致意思如此。就如同,如果现在写作者如果要写出惊世的作品,前人大概已经写过了。这对写作者是非常不友好的,如果前人已经穷尽所有可能。那么现在写作的意义,或者说那现在仍然层出不穷的作品的意义呢?值得肯定的是,作品的意义并没有随着减弱。我们发现,皮埃尔是在塞万提斯之后三百年写出这相同的作品。“在十七世纪初期撰写《吉诃德》是合情合理的、必要的甚至不可避免的工作,在二十世纪初期撰写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三百年不是白白过去的,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十分复杂的事情。”博尔赫斯是个摆弄时间的大师。我想到在手头一本书的其中的话:“在文学创作中,除去上述因素,往往还有以决定性的方式参加进来不打扰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上述因素是此书作者讲述的文学创作的技巧之类,出自《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略萨。我以为,时间之间的跨度,创作出不同作品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的作品。某个时代的伟大作品不一定是最丰富、最优秀的作品,而是时代所需要的,而那些伟大作品的意义就是伟大的意义。我仍然在浅薄地看这篇,我能明白的是,作品创作是具有时间上的偶然性的,作品的不同意义也是要在时代的背景下,那些读不懂的、模糊的地方还有很多。三、《环形废墟》这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轮回、梦境、无限迭代的故事,仍是纯虚构的短篇。开篇以《镜中世界》的一句“假如他不再梦到你…”展开。本篇中的“他”,既主人公,是一位魔法师,被引导至一座被焚毁了的庙宇,需要丝毫不差地梦到一个人,让他成为现实。“引导他到这里来的目的虽然异乎寻常,但并非不能实现。他要梦见一个人:要毫发不爽地梦见那人,使之成为现实。”之后,魔法师将那个人、那个梦中的幻影创造出来,并且把他当作儿子一般爱护,直到幻影熟悉现实,便把他派到另一座荒废的庙宇,为了让人不识破他幻影的身份,魔法师让他彻底忘掉关于现实的学习。“他一闭上眼睛就想:现在我要和我的儿子在一起了。偶尔也想:我创造的儿子在等我,我如不去,他就活不成。”“他使那少年逐渐熟悉现实。”“那晚,他第一次吻了少年,派他穿过荆棘丛生的森林和沼泽到河下游另一座荒废的庙宇去。此前(为了永远不让他知道他是个幻影,而让他以为自己是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他让少年彻底忘掉这些年的学习。”当魔法师沉浸在自己目的达成的狂喜之中时,无意间听到别人谈论起,北方的庙宇有一个人不会被火烧伤的人,他突然发觉还有火知道那幻影的真实身份。“他看不清他们的脸,但听到他们说,北方一个庙宇里有个会魔法的人,踩在火上不会被火烧伤。魔法师突然想起神祗的话,他想起世上万物唯有火知道他的儿子是个幻影。”而他想用那大火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时,那火焰只是抚摸着他。此刻,魔法师才明白自己也是另一个人的幻影。“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故事是虚构的、难懂的。我寻找了许多人的解读,发现作者是以魔法师与他的儿子作为故事的两个原点。另一个人创造了魔法师的世界,魔法师又创造了他的儿子的世界,无限延伸。就像用我的眼睛来看我的世界,是以我为原点,向外延伸。开篇的“假如他不再梦到你…”,故事中已经有了解读,在魔法师不会再梦到他的儿子时,他的儿子已经在另一个庙宇,既已经被创造出来了。而魔法师被引导,也跃然纸上了,他是被他的创造者派到这一个废墟的庙宇。魔法师发觉自己是幻影那一刻,像是现实创造梦境,梦境又回补现实。我以为魔法师明白自己是幻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所以说他的儿子如果也创造出幻影,则他也会明白自己是幻影。所以,“假如他不再梦到你”这一假如,如果出现在魔法师儿子的创造过程中,故事就结束了吧。最后,关于轮回,只是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可能有过分解读。是魔法师的儿子已经离开去往另一个庙宇之后的描述。“他隐约感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那个不在眼前的儿子从他逐渐衰退的灵魂汲取营养。”我太过浅薄,看起来像只看到冰山的触角。四、《巴比伦彩票》故事虚构了一个古巴比伦的世界,一个彩票公司发明出彩票并且升级各种玩法,使得彩票渗入民众的生活,随着彩票的影响不断加深,公司也获得巨大的权威,最终成为具有实质的政府。作者在讲一种偶然性产生的平等,似乎是悖论。所有人的命运都在彩票中决定,一个人可能突然获得巨大财富,也可能遭受牢狱之灾,在某个角度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秩序的建立存在于一种偶然性中,这偶然性本就是宇宙存在的真理,秩序就会变的坚不可摧。因为,人生本就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偶然,但当它被放大成为一种必要的因素时,人的命运可以被决定、扭转,在我看来所有人其实都是不幸福的。又是一则寓言小说,思考暂时就只有这么多。五、《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对一本假想书作注释,像是一篇文学评论。书中有作者对作品形式的假设(也可能不是假设,读书较少),和一些写作上的观点。作者认为沉浸历史的写作是差劲的。“没有哪门学问比历史更差劲了。”“他认为好的作品俯拾即是,街头闲谈也是文章。”“他苦笑着对’毫无主见地抱住过去的书不放’的现象表示惋惜…我不清楚他那含糊的理论是否有理,但我知道他写的书过分追求惊奇。”对作品形式提出的一种方式,像迷宫一样的排版,所有都相互关联,而第一个统辖着其他所有。“全书共十六章。第一章讲的是几个互不认识的人在人行道上含糊不清的交谈。第二章讲的是第一章前夕的事情。第三章也是逆行的,讲的是第一章另一个可能的前夕的事情;第四章再讲另一个人前夕。三个前夕中的每一个(它们严格地相互排斥)分为另外三个前夕,性质迥然不同。于是全书包含九部小说,每一部包含三章。(不言而喻,第一章统辖九部。)那些小说中间,有象征主义,有超现实主义,有侦探小说,有心理小说,有共产主义,有反共产主义,等等。”作者认为创新才是写作的幸福感最高级的意义,并且对模仿的创作不认同。“在文学所能提供的种种幸福感中间,最高级的是创新。由于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种幸福感,许多人只能满足于模仿”我认同作者对于写作创新的观点。作家的作品,套用一句俗套的话,是作家的孩子、一个鲜活的生命。但我认为在创作出精彩的故事,和展开叙述、写下巧妙的文字的方式是有迹可寻的,至少一个生命的形成,除去时代背景、偶然性,是有可控的因素的,那是一种技法,像画家的笔、音乐家演奏乐器的手,是需要长年练习来熟悉的。优秀的作家从模仿开始,这句话我是认同的,因为优秀的作品在特定时代下的优秀是全方位的,至少是有瑕不掩瑜的特点,所以在技法上更是不可缺少。从现在来看,我似乎一直在反驳作者的观点。不对,恰恰相反。模仿只是一种练习,是对写作技法的学习,创作优秀的作品需要它们,就像婴儿需要接生人员。我认为创新的幸福感,是对自己而言,对自身的挖掘。因为,谁也不会写下一篇小说后,立刻就能预知将名垂千古。写的浅显了,等思考足够,再来落笔。六、《通天塔图书馆》这篇对我而言,像是作者自己宇宙观和脑洞的展现,我惊叹作者的奇思妙想,实在使我觉得不可思议。图书馆既宇宙是在开篇就直白写下的,紧挨着是描述它的形状。“宇宙(别人管它叫图书馆)由许多六角形的回廊组成,数目不能确定,也许是无限,中间有巨大的通风井,回廊的护栏很矮。”图书馆的几条真理。“首先,自开天辟地以来,图书馆就已存在。”“其次,书写符号的数目是二十五。”“所有书籍不论怎么千变万化,都由同样的因素组成,既空格、句号、逗号和二十二个字母。”“几乎所有书都有的不完整和混乱的性质”而当图书馆包含的内容几近无限时,任何问题都有了答案,因此宇宙也有了希望。“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某个六角形里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宇宙是合理的,宇宙突然有了无穷无尽的希望。”作者在其中讲述了一本可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永久辩护和预言的书—《辩白书》(主人公亲眼所见,确实存在)。此书被寄托澄清人类奥秘的希望,所有人都想拥有它,人性的贪婪便展现出来。“《辩白书》—为宇宙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永远进行辩护,并且保存着有关他未来的奇妙奥秘的辩解和预言的书。”“这些人在狭窄的走廊里争前恐后,破口大骂,在神圣的楼梯上挤得透不过气,把那些骗人的书扔向通风井底,被遥远地区的人从高处推下摔死。”“当时也指望澄清人类的基本奥秘,澄清图书馆和时间的起源。”另一种迷信则认为有一本书是所有书的总和,它更像一种对神的信仰。对于不敬神的人,图书馆是一种疯狂的、不合理的存在。“人们猜测某个六角形里的某个书架上肯定有一本书是所有书籍的总和:有一个图书馆翻阅过,说它简直像神道。”最后“我要说的是,认为世界无限,并不是不合逻辑的。”“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作者构造了一个世界,以书籍为世界的根源,而书籍的构成是以二十五个字符组成的,组成的规律是无序的。所有人都在尝试寻找可以澄清人类奥秘和时间起源时,进而寻找一本为原点、包含所有内容的书,而图书馆又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所以在无限的世界中寻找有限的意义就成为了虚无,而作者又在最后告知无序和有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便有了一些宽慰。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是空间上的无限,宇宙仍在延伸。七、《小径分岔的花园》作者在前言中说这是一篇侦探小说,但在看过之后才明白,这是一篇关于时间的迷宫,正如书中所写:“书和迷宫是一件东西”。故事梗概:主人公余准是一名间谍,当他知晓敌军位置时,便千方百计地想要传达出去。他想到用杀死一个姓名与敌军城市名相同的人的方式,登上报纸,来传达信息。他逃出军营,坐上火车,正巧有人告诉他艾伯特(城市名)这个人,和居住的具体位置。更加巧合的是,艾伯特是研究他曾祖父的一名汉学家,而居住的地方正巧是他童年所居住的花园。余准的曾祖父的一生令人惊异,而他的曾祖父在最后的十三年时光里,却抛弃一切写出一部小说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和盖了一座迷宫。正如我在开始所说,书和迷宫是一件东西。在艾伯特的讲解中,得知在这部小说里,有所有结局,任何故事的结束,都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而谜底是时间。最后,余准杀死了艾伯特,并且登报。作者在最后写到,谁都不知道余准的悔恨和厌倦。摘抄:“做穷凶极恶的事情的人应当假想那件事情已经完成,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在一段不明确的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抽象地领悟了这个世界。”“书和迷宫是一件东西”“在所有的虚构小说中,每逢一个人面临几个不同的选择时,总是选择一种可能,排除其他。”“每一种结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可能性。”“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我觉得房屋四周潮湿的花园充斥着无数看不见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隐蔽在时间的其他维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我再抬起眼睛时,那层梦魇似的薄雾消散了。”解读:自己一点浅薄的解读。那座花园、那部书,一个平行时间的宇宙,任何人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都有无数个自己,而无数个自己又有无数种将来。正如上篇《通天塔图书馆》中是空间上的无限,这篇是时间上的无限。在那座花园里,我们似乎是自由的,在所有选择在我们面前是自由的,但是余准还是杀了艾伯特,而他的悔恨与厌倦,谁也不知道。所以在真正在选择面前,有无数的因素促成了如今选择。正如摘抄那一段,把将来当作过去无可挽回。最后的最后,七个短篇的读书笔记都已写完。每一篇几乎都会让我抓耳挠腮。隐喻和晦涩充斥在每一篇里,一度让我以为任何话都有暗示。虽然读的艰难,但总归是搞懂一点。长叹一口气,我也是与博尔赫斯交流过的了。

步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zz/8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