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博尔赫斯与庄子的思想碰撞
今天的文章来自于我上学期文学史论文作业,文章很长,说是学术类论文,我更愿意称之为学术垃圾,你们应该没有多少人看得下去。 文丨李杏霖图丨源自网络 信陵的jian 怀疑主义?虚无主义? —博尔赫斯与庄子的思想碰撞 摘要:博尔赫斯是二十世纪用拉丁文书写的大师,是图书馆式的作家,学识广博,同时会英法德多国文字,他虽然不会中文,但是其广泛博大的阅读量接触许多中国古典文学,他本人对中国文化也有极大兴趣。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用中国历史写小说故事,同时作品受到老庄影响,蕴含丰富的道家思想,玄学理论,作品受到世界追捧,影响我国许多现代作家如莫言,苏童,格非,残血等人。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庄子》一书中浩瀚深邃的思想理论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在当今世界许多作家哲学家诸如叔本华,海德格尔,黑塞,博尔赫斯产生影响。而本文主要探究庄子对博尔赫斯产生的影响,他们两者之间的思想的相似点。博尔赫斯作为世界现代小说的代表,通过研究他与庄子思想的相似点,以期能够给我们启发:中国传统优秀文学作品如何融入并且世界现当代的文学。 关键词:庄子博尔赫斯思想比较 第一部分庄子和博尔赫斯生活的年代,写作风格 (一)生活的时代 我们常用“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来感慨历史上过去几百年后相似的历史事件会重现,西方也不缺乏类似句子,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道:“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更让人惊叹的是,纵观东西方历史,会发现惊人的巧合,中国春秋战国思想浪潮涌起时期也是古希腊人文思想最辉煌的时代。近代历史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青年为救中国提出各种理论,一战二战后西方国家无数青年对理想战争的迷惘,也是东西方思想发展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就这样我们看到古代东方和西方,近代东西方,还有古代的东方和现代西方,古代的西方与近代东方,各种人文思潮交织成无数线条,跨越时空,缠绕在一起。 而博尔赫斯与庄子就是在这样情况下相遇,他们所处的年代环境的相似,都是传统思想遭遇到重大冲击,新的体系尚未确立。他们甚至家庭背景都略有相似,据传庄子先祖是出国贵族,大抵到庄子时期已经没落但是使得庄子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博尔赫斯是父亲是律师兼任现代语文师范学校的心理学教室,母亲出身望族,博览群书,使得博尔赫斯从小受到阅读熏陶。两者虽然生活背景以及家庭环境有相似之处,而往后选择的道路差异极大。 庄子选择当漆园吏,拒绝好友惠子请其去魏国做官的邀请,以及楚威王的道楚国任宰相的请求,选择隐居。博尔赫斯任职过阿根廷作协主席,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同时,还兼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英国文学教授,也到美国的大学讲学。当然庄子和博尔赫斯毕竟年代相差久远,又处于东西方不同文化领域,过于寻找相似点未免有过求全责备。 (二)写作风格 从《庄子》一书和《博尔赫斯全集》中,仅从文字表达来看就有许多相似点。《庄子·杂篇·寓言》第一章写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重言”“卮言”也被概括成为庄子的语言特色。“卮言”是他们作品语言最相似的特点,成玄英对“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注疏道:巵,酒器也。日出,犹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无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无系倾仰,乃合于自然之分也。杨柳桥认为:“卮言”就是“支言”,就是支离怪诞、不顾定理、强违世俗、故耸听闻的语言。庄子的《逍遥游》篇,“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被看作为“卮言”。博尔赫斯在《沙之书》形容推销员的《圣经》: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尽的。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种荒诞的编码办法。也许是想说明一个无穷大的系列允许任何数项的出现。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一本无穷无尽的书呢?博尔赫斯借助书中角色推销员之口解释道这本无穷无尽的书:“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荒诞不经的言语,看起来还是没有解释这本书为何无穷无尽,同样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写道从盗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无意中发现人类构想的“特隆文明”,其理论与现实极大差异相悖,极尽闻所未闻。 博尔赫斯和庄子的语言写作特点我们看出“卮言”的相似之处,走进他们的作品,则可以从更深层次了解庄子对博尔赫斯的影响。 第二部分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 庄子可以说是我国早期的怀疑主义者,他处于社会变迁之中,所处的环境动荡不安,从而对所处的环境境地产生一种个体的渺小,孤独,无力之感,在《养生主》第一章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认为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会使人感到疲倦,个人在无穷无尽的知识面前感到十分渺小,这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庄子消极思想的体现。同样在《秋水》中也有类似的表达“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也是说人知道得知识远远比不知道来得多,其生存的在世的时间比不在世的时间多,用自己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无穷无尽的知识,会陷入疑惑而不能得到想要的知识。这些论述都体现他认为个人在世间是孤弱无助的,人的生命是极为短暂,在无穷的知识面前无力。 有趣的是博尔赫斯这位世界上公认为博学的大师在对待知识面前同样秉承相似的态度,他的早期作品《通天塔图书馆》描绘出一个涵盖宇宙所有知识的图书馆,由无限的六角形回廊组成,没有任何一个人走完过。“我”年轻时在这座图书馆浪迹寻找书,等到年迈即将死亡尚未走出去,进而祈祷等死亡后有人将它带出这座图书馆。他晚期的作品《沙之书》更是把这种人类在知识面前的渺小写道极致,“我”得到一本永远也看不完的书,只能一页一页往后翻,无法返回前面页码。开始之余是欣喜的占有,继而怕被偷掉,后来变成恐慌这本书是否真的无限,“我”在这本书上花费许多时间,成为书的俘虏。这本书无法毁掉,“我”退休前将它仍在任职的藏书量超过九十万册的图书馆地下室,而后甚至不再想去图书馆的所在的街道。人竭力突破未知,但是却最终意识到自身的渺小。 庄子与博尔赫斯最终都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两者都包含着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但是他们在选择上有不同点,庄子是在尚未尝试中得出结论,博尔赫斯是在通过竭力突破无穷的知识受挫折后意识自身的有限。所以这里的差异在导致两人今后选择有很大不同,庄子选择归隐,熟读古时作品,文章具有“重言”特色,广泛援引或摘录前贤和古人的言论,作品中较少体现当时代人物作品影响。博尔赫斯成为图书馆式作家,即使知道知识无穷,依旧在广博学习,所以他的作品熟练使用古今中外各种人物背景。 《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故事影响深远,他做梦成为一只胡蝶,感到悠然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试庄周,马上醒过来发现自己是庄周,然后他发问“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里虚幻与现实交织,他流露出一种“人生似虚幻,终当归虚无”的感慨。梦和现实成为两种不同的阶段。《大宗师》中与这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淹。不识今而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梦作鸟在天空飞翔,梦作鱼在水里游,不知道此刻正在谈话的我们是做梦还是醒着?对我们所在的世界产生怀疑,甚至带有虚无的色彩。 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显然就是受到庄子关于“梦”的解读,魔法师从可怕的沼泽中逃亡到一座环形废墟中,通过做梦塑造一个少年,而这个少年拥有了自我意识,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少年是“幻影”,除了魔法师和火,他怕少年知道自己是别人梦中的幻影会失望和困惑难过,就在魔法师为了这个问题困扰的时候,他所在的环形废墟遭遇火灾,他选择跳入火中结束自己的晚年,此刻却发现自己只是别人梦中的幻影。博尔赫斯显然将庄周梦蝶进行延伸,我们是否别人梦中的梦,而所处的世界只是一个幻影?从而陷入人生的虚无以及自我无意义?我觉得《齐物论》中有更好的对应“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浮生若梦,是再好的解释不过。 还有庄子的“逍遥”主义,这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超世思想。庄子在《人间世》中,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给出睿智的回答。庄子这些复杂曲折的关系中,感受到厌恶,才会设想出“逍遥”局面”。庄子跳出窠臼,现实中无法寻求到答案,他转而寻求自然,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在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中找到答案,他在《齐物论》写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则而体现他所带有的乐观情怀。 然而博尔赫斯在他的文章中,用高超的文学技巧,一次又一次把人引入他的“迷宫”中,他的小说里面,镜子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角,它经常背用来引出荒谬的开头或者结尾,如《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里写道他靠悬挂在某栋别墅里走廊尽头的镜子,发现乌克巴尔文明。在《乌尔里卡》中,镜子中显示“我”占有了乌尔里卡肉体的形象。还有他一次次提出的“迷宫”,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种结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点。有时候,迷宫的小径汇合了:比如说,您来到这里,但是某一个可能的过去,您是我的敌人,在另一个过去的时期,您又是我的朋友”,通过迷宫他来阐述自己的时间观。还有前文在论述中提到的书籍和宇宙,梦与现实交替。迷宫也不再是迷宫,而是世界复杂的本质;梦幻也不再是梦幻,而是现实虚无的显证;书籍也不再是书籍,而是宇宙浩淼的载体。 在生活和书本之间,博尔赫斯选择了书本;在本土和世界之间,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世界。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博尔赫斯自身的经历来看,他虽然身处变革时期的拉丁美洲,但是接受完全西化的教育,支持拉美融入西方世界,从而被时人认为是民族虚无主义者,并且他的后期经历,五十年代后,他患眼疾而失明,更加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沉浸在图书馆中。 所以在面临虚无主义的选择中,博尔赫斯和庄子进行不同的选择。庄子寻求外在自然来解决自身困境与精神寄托,反观博尔赫斯则是转向内在,继续从无垠的知识里来寻求人生进一步解脱。 相对主义又是庄子另外一个特色,他认为没有绝对存在的事物,没有正反善恶美丑等我门绝对化的对立,一切都是相对而言。他在《齐物论》说道:有始也者,“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夫未始有始也者。”意思就是说,如果宇宙有开始的话,那么就有开始的开始,更有开始的开始的开始,如此推至无穷。 同时还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认为极大的东西,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确实渺小的,但是我们认为极小的东西往细处看,却是极大的东西。当然如果那实际生活中的两个东西来进行对比,会有大小区分,庄子在这里超出时空的观点,不从我们直接看到的出发,进入思维抽象领域。 相对主义的观点在庄子的文章中十分常见。 而博尔赫斯博览群书,受到过东方哲学的影响,在他的书中也时常体现相对主义观点,其中类似前者的有《秘密的奇迹》里关于时间的无限细分,后者则见于《阿莱夫》。《阿莱夫》中的“阿莱夫”就是一个最大又最小的东西,在地下室的阿莱夫是一个不占据空间的点,却又是整个宇宙。我们难以理解这段话,甚至难以想象这是什么东西,但也许对于阿莱夫来说,对于自己而言是整个宇宙,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点。 第三部分对现代的启发 博尔赫斯作为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受到全世界的追捧,他通过学习吸收中国传统庄子哲学,反映在作品里面,从另外一种程度上传播出中国文化,引起世界上一些人对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好奇与学习。 随着中国文化强国旗号的响起,以及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如何让中国作家融入世界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极大,现代作者在融入世界过程中受到阻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给予我们启发。 那就是以魔幻现实主义为纽带,它目前在中西方鸿沟中架起桥梁。魔幻现实主义用荒诞不经的表现形式,使得拉美文学发生一次文学地震,出现了在经济政治落后的地区出现文化优先发展,在南美那片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殖民与反殖民,本地印第安土著,欧洲移民,非洲贩卖而来的黑人等各种种族交织一起。蒙昧与先进,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发展的内因。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都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在世界掀起狂潮。 显然这两位大师也极大影响了中国文坛,中国文坛的杰出代表,在国外作品传播较广的作家,以莫言,格非,苏童,王朔为代表,他们大多是以魔幻现实主义方式讲中国故事。 近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遭遇与拉美类似,同样可以有足够的土壤去孕育魔幻现实主义,属于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看似用荒诞不经的写作方式,其实包含的信息量以及内涵丰富。就像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几乎凭借他们之力,把拉美文学提升到一个顶峰。 中国作家应该思考,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现代影响力,更好的将它们传承,同时得到世界的认可。 通过对比博尔赫斯和庄子,博尔赫斯如何将庄子思想运用于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庄子的思想在现代文学中焕发新的色彩。通过本篇,期望能够给当代作者启发,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把传统文化运用于作品中,在世界文坛上焕发新的生命力。 注释 [1][晋]郭象注《庄子注》[唐]成玄英疏《庄子注疏》曹础基、黄兰发点校《庄子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 [2]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陈鼓应注译《庄子注今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 [4]博尔赫斯著《沙之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5]博尔赫斯著《小径分岔的花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6]博尔赫斯著《阿莱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7]陈众议著《全球化?本土化?二十世纪拉美文学的二重选择》[J]·外国文学研究··1 如果你有故事告诉我为你执笔写下 ○ 无畏的太阳 ○ 写作 阅读 投稿 赛时信息 牢骚 97年妹子,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在《萌芽》《青春风》《读写月报》等杂志发表过文章。 也在个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tq/9566.html
- 上一篇文章: 哈斯车队有意为瓦特尔提供下赛季席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