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阅读指南二
北京皮肤病医院在哪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摘抄自徐高著的每一讲的进一步阅读指南续进一步阅读指南(一)# “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践者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之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前的某个拙劣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力量,为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则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或迟或早,对形成善良或丑恶的观念而言,更危险的是思想,而不是既得利益。” ——《就业、利息和货币理论》 经济理论就是经济学家思想的结晶。许多人之所以看不到理论巨大的“逐渐侵蚀力”,只是因为他们不会在实践中应用理论而已。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 1.凯恩斯写于年的长文《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可算是为马歇尔所写的一篇传记。通过这篇文章可看到一位经济学大师眼中的另一位经济学大师,体察到经济学大师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本讲正文中所引的凯恩斯讲经济学大师的文字就来自这篇文章。阅读这篇文章会对经济学的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如果想了解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家在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如何在政策决定中发挥作用,可读一读考希尔·巴苏所著的《政策制定的艺术》。巴苏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在年,他出任印度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在-年,他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巴苏以学者的身份步入政界。他写的这本书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学理论的复杂性。 2.任何一本中级宏观经济学教材都会介绍GDP及其他重要宏观经济指标。斯蒂芬·D.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的第2章和第3章是适合初学者的不错材料。戴安娜·科伊尔写于年的新书GDP:ABriefButAffectionateHistory中有对GDP来龙去脉的全面而又不失风趣的介绍,值得一读。由中国国家统计局编写的《中国主要统计指标诠释》是有关中国统计体系的权威参考资料,是宏观分析的实务者必备的参考资料。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不过这本书毕竟年代久远,讨论的问题颇为陈旧,论述也远比不上现代经济学著作清晰。读者如果有仿古情怀而愿意读一读这本书,那么推荐阅读其第一篇的前四章。费雪的《利息理论》虽然从出版至今已经快90年了,但这本书的内容与现代经济学思想仍然相当契合。其实更恰当的说法是,现代经济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费雪的观点。所以《利息理论》这本书现在仍然可读。推荐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篇。至于该书后面几篇,由于其讨论的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书籍中可以找到更好的表述,因此不读也罢。 3.关于索洛增长模型,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的第7、8章两章可作为入门性的辅助物。讨论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文章和书籍浩如烟海。巴罗与萨拉伊马丁的《经济增长》一书是经典的资料。关于萨伊和马尔萨斯在经济需求上的争论,埃克伦德与赫伯特合著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四版)》的第7章中有值得一看的简短介绍。 4.这一讲的核心思想基本来自林毅夫、蔡昉、李周所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这本书的第一版于年面世。在当时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之后的世界环境中,且正值中国持续面临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等内部问题的时候,该书提出“中国的奇迹”是需要有前瞻和魄力的,该书的增订版于年出版,正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刚进入持续通货紧缩、国企分流下岗大幕拉开之时。20多年过去了,此书对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分析已被各方普遍接受,书中做出的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创造中华民族由衰至盛的人间奇迹”的预言也越发显得真实,让人不禁叹服作者的先见之明。因此,任何想严肃了解中国经济的人,都必须读一读这本书。书中与本讲内容直接相关的章节是第2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第4章“比较优势战略”。读者可对其做重点阅读。林毅夫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之后,又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其之前理论的自然延伸。林毅夫所著的《新结构经济学》一书值得一读。 5.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是必读的文献。尽管这篇文章引发了有关假设是否应该符合现实的激烈讨论,但文章的主要思想还是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并成为经济学为理性人假设辩护的重要论辩。对科学研究方法的讨论属于科学哲学的范畴。而谈到理性预期革命,卢卡斯的《经济计量政策评估:一项评论》是相当经典的文献。 6.威廉森的《宏观经济学》(第5版)的第4、5两章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本讲中的这个一期宏观一般均衡模型,可做参考。如果想更详细地了解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事实和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手册》第1章是权威的参考资料。 7.“刺穿企业帷幕”在逐流经济学中已经变成一个完全无须讨论的假设,因此现在很少有文献或书籍会专门讨论这一话题。萨克斯和拉雷恩所著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的第4~10章有一个初步的介绍。Obstfeld与Rogoff的经典国际经济学教材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的第2.5节有更为进阶的内容可做参考。 8.这一讲的内容是上一讲的延伸,所以上一讲所列的文献仍然是值得参考的。有关储蓄的定义,可以参见常见的国民经济统计教材。莫迪利安尼等人于年发表的“TheChineseSavingPuzzleandtheLife-CycleHypothesis”一文是探讨中国消费之谜的经典文章。 9.这一讲所讲的内容是理解中国经济的核心。笔者曾于年12月17日发表过一篇题为《中国消费不足吗?来自“世界末日”的启示》的文章。这是一篇以资本市场投资者为读者对象的文章,意在解释中国存在的消费不足的现象。接着“年世界毁灭”这个当时流行的话题,笔者把这一讲正文所阐述的逻辑讲述了出来。阅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前面两期模型中假设企业资本随世界末日而灭失的道理。此外,读者也可以看到理论模型中所阐述的道理是怎样体现在业界的分析报告中的。笔者于年发表的《深度理解消费转型》一文也是一篇面向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报告。这篇文章以更低的技术要求水平完整阐述了本讲的思想。本讲所设想的国企改革的思路在笔者年发表的《构建国企所有权竞争市场,推进消费转型》的文章中已被阐发。在林毅夫等人所著的《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一书中,有对国企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与国企改革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值得参考。 当然,学术界中还有对中国消费不足的其他理解。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逻辑认为,中国的消费不足是统计数据质量低下带来的假象。在这方面,读者可参阅张军在年曾发表的题为《消费不足是个伪命题》的文章。了解了不同观点后,读者才能兼听则明,形成自己独立的看法。#《消费不足是个伪命题》是另一种观点,跟徐高老师的观点不一致# 10.国际收支统计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读者们了解到本讲介绍的这个程度一般就够了。如果想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国际收支统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编撰的《国际手机手册》(BalanceofPaymentsMannual)是权威参考资料。国民收入恒等式讲一个国家国内的不平衡与对外的不平衡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不少文献是将中国国内的储蓄过剩与外部失衡联系起来研究的(尽管这些文献中很少是像本书这样从企业所有制结构出发来论证中国储蓄过剩的)。杨涛年发表的“AggregateSavingsandExternalImbalancesinChina”一文是讨论中国对外失衡的一篇不错的文献。伯南克年所做的演讲《全球储蓄过剩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TheGlobalSavingGlutand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是全球失衡方面必看的文献。 11.国际收支危机是本讲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讲主要是从经常账户的顺差国与逆差国的对应角度来分析国际收支危机的。在萨克斯和拉雷恩所著的《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一书的第22章中,有对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介绍,可作为本讲的补充读物。次贷危机是异于国际收支危机的一次经济危机。在年,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页的《金融危机调查报告()》。这是了解次贷危机的一份权威参考资料。 12.贝纳西-奎里等人所著的《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是一本相当优秀的讨论经济政策的教科书。这本书的第3章中有对财政政策的更全面介绍,值得参考。罗伯特·巴罗年发表的经典文章《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标志着李嘉图等价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复兴,有一定阅读价值。 13.如果想更深入了解中国的货币与金融统计体系,杜金富编写的《货币与金融统计学》(第三版)是不错的教材。MIU和CIA是宏观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货币经济模型,在常见的宏观经济学教材中都能找到论述,瓦什所著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研究生阶段的货币经济学专业课教材。其中的第2章可作为这一讲内容的进阶参考读物。 14.本讲中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来自曼昆所著的《宏观经济学》(第五版)第13章。曼昆这本书的这一章中还有对总供给曲线的更多讨论,可作为本讲这部分内容的延伸阅读。如果想知道这一讲中的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怎样从微观优化问题推导出来的,可以参见瓦什所著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的8.2节。这本书的第7章中还有对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问题的更全面讨论可供参考。英国央行前行长默文·金在年所做的演讲《货币政策:实践在理论之前》非常值得一读,推荐给那些想了解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读者。 15.市场分割理论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货币经济学模型。一般来说,经济学研究生要在学习了高级宏观经济学之后,进入货币经济学的专业课中才会接触到这个模型。但以我在业界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经验,这个模型对理解真实世界中的货币经济现象非常重要。因此,我认为需要在这门主要面对本科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介绍这个模型。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理论的读者可以参考瓦什的《货币理论与政策》(第三版)的5.3节。如果想知道市场分割理论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可以参见徐高于年发表的《牛市与流动性堰塞湖》一文。这篇文章给出了当时A股牛市的生成逻辑,有预见性地指出了这场牛市的泡沫本质。这一论断为年的“股灾”所印证。 16.科尔奈是“预算软约束”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他年发表的文章“TheSoftBudgetConstraint”是经典的文献。讨论预算软约束的理论模型不少,大都是在博弈论的框架下展开。本讲的模型基于德瓦特里庞和马斯金于年发表的经典文章“CreditandEfficiencyinCentralizedandDecentralizedEconomies”构建。在姚洋等人于年发表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与推进策略研究》一文中,作者用本讲介绍的思路分析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17.有关常规货币政策,博芬格所著的《货币政策:目标、机构、策略和工具》一书是一本相当全面而且技术程度不那么高的参考书,值得推荐。若想了解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来自人民银行的研究者伍戈和李斌所著的《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是很值得一读的参考书。 18.直到次贷危机之后,学界对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研究才开始变得活跃。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伯南克在年所做的演讲《通货紧缩:确保它不会在这里发生》可算是非常有前瞻性了。伯南克在演讲中所给出的应对通货紧缩的措施成为了次贷危机之后各国央行实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路线图”。对于欲了解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人来说,伯南克的这篇演讲稿是必看的文献。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例子,以及次贷危机之后日本安倍晋三首相所采取的“安倍经济学”政策,从反面和正面两方面展现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在这方面,日本学者辜朝明所著的《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一书是不错的参考资料。徐高于年发表的《中国货币宽松的伯南克路线图》一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逻辑分析了次贷危机之后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可供关心中国货币政策的读者参考。 19.伍戈和李斌所著的《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一书是有关中国货币政策实践的不错参考书。姚洋等人于年发表的《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与推进策略研究》一文,用本讲介绍的思路分析了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20.汇率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贝纳西-奎里等人所著的《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第5章有对汇率政策的更多讨论。奥布斯特菲尔德和罗格夫所著的Foundations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一书的第8章与第10章有对汇率的更加完整、也更加理论化的分析。在年“汇改“之后,人民币面临很大贬值压力。这引发了有关是否应该让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来释放贬值压力的广泛讨论。徐高于年初发表的《人民币一次性贬值是下策》这篇文章可作为切入当时那场政策讨论的一个角度。之后,中国政府并未将人民币一次性贬值,而是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1.伍戈与李斌所著的《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一书是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不错专著,值得推荐。徐高年发表的《房价上行趋势难逆转》一文中有对中国长期房价的更全面分析。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发表于房地产调控明显收紧、房价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年初。让人在经济的短期起伏中看到长期方向,不随波逐流,正是宏观经济学能够赋予一个人的能力。 22.如果更全面地了解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债务问题,世界银行于年出版的专著“FiscalSustainabilityinTheoryandPractice"值得推荐。徐高于年发表的《中国需要正确加杠杆》一文可作为本讲内容的补充。 23.新-新古典综合是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央行看待经济运行的世界观的体现。古德弗伦德和金两人于年发表的《新-新古典综合与货币政策的角色》一文从货币政策的视角综述了新-新古典综合的主要思想。货币经济学大家伍德福德发表于年的《宏观经济学的收敛:新综合的元素》也值得参考。兰德曼发表于年的《危机后的短期宏观:新-新古典综合结束了吗?》一文回顾了新-新古典综合的思想,值得一读。 关于经济思想的演进和发展,有不少优秀教材可供选择。埃克伦德和赫伯特所著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4版)是一本经典著作。坎特伯里的《经济学简史》是一本较新的教材,值得一读。森图姆的《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古今谈》读来引人入胜,值得推荐。 24.拉沃伊所著的IntroductiontoPost-KeynesianEconomics一书是了解后凯恩斯理论的不错入门读物。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罗默在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的文章,对当前主流宏观经济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看看这些批评,会让人对这一讲介绍的非正统宏观经济理论更为同情。除此之外,我们继续推荐上一件推荐过的基本介绍经济思想史的教材:埃克伦德和赫伯特所著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史》(第4版);坎特伯里的《经济学简史》;森图姆的《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古今谈》。 25.有关次优理论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沃尔夫发表于年的《转型策略:选择与结果》一文是一篇不错的介绍。在次优理论被提出来的50年后的年,这一理论的创始者之一利普西发表了题为《50金色华诞时对次优理论的反思》的文章。推荐次优理论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这篇文章。这一讲对中国经济前5层思维的讨论取自徐高年发表的文章《理解中国经济的五层思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tq/7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周最热新片排行不容错过的精彩电影
- 下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涵盖多个专业方向竞赛的无敌干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