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女儿像
这幅作品是法国著名女画家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在年(想想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所创作的,既是她的自我写照,也是她生平最为出色的代表作。欧洲肖像画艺术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画家时年34岁,虽装束朴素,但却端庄秀丽,潇洒优雅,目光中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名叫“朱莉”,那时才9岁,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双臂环绕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折射了画家自己内心深处的温存多情。作品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结构(记住这个词,后面会给你细讲~总之很多中古时代的宗教人物画都采用这种形式~),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加突出了主题。 作者 伊丽莎白·露易丝·维热·勒布伦 (LouiseélisabethVigéeLeBrun) -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热的女儿,在家庭影响下从小就酷爱绘画,并成为名画家格瑞兹(-)的学生。后来,她嫁给古画收藏家、同时也是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从而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她天赋极高,生性聪慧,又受父亲、师长和丈夫的熏陶与帮助,终于成为了本就屈指可数的女性画家中最著名的一位。 她生活在洛可可(法语rococo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ro-caille,即贝壳工艺。洛可可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最大特色,是巴洛克风格延伸出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艺术统治的年代,但她厌恶那种浮夸的矫揉的庸俗画风,倾向新古典主义风格。年,她被邀请到凡尔赛王宫为王后玛丽·安东瓦内特画像,从而声誉鹊起,名闻遐迩。法国大革命时期,她流亡国外十二年,曾先后到过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瑞典,以画肖像为生。当时欧洲各国都以能得到她所画的肖像而感到荣幸。她在法国时,曾经被选为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在国外,她又获得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荣誉教师”的称号(因她长期过流亡生活,在欧洲战云密布的年代里被人误解为是君主政体的维护者,俄国之所以奉她为上宾,也有这层意思~)。年返回巴黎后,她仍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现共存世八百多幅作品。晚年,她不再画画,而是专注于回忆录的写作,直至年在巴黎逝世。 维瑞?勒布伦的肖像画的艺术特色,在于她善于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个性、最能使人感动的一瞬间,给以完美而充分的刻划。她的写实功夫非常坚实,对人物的外形特征、服饰刻划得十分细致,又善于利用色彩和明暗对比使人物性格突出。她在肖像画上最大的贡献,是将法国古典主义的肖像传统引向当代。她的作品具备超脱的、古典的韵味,又带有纯朴、清新的气息。与《路易十四像》的豪华形成鲜明对比,她的画毫无十八世纪那种盛装肖像画的夸饰,而是细腻、委婉、精致、优雅,富于感情。虽然她也画有为应酬而作的带有庸俗矫饰风味的作品,也受过洛可可艺术的某些影响,如过分扭曲的线条之类,但是这样的作品为数不多。终其一生,其主要作品都能摆脱时尚,摆脱程式的束缚,为当时矫揉造作、装饰主义盛行的欧洲画坛带来一股清流。 天生丽质难自弃,所以这位美女画家平生画过好多自画像。除了上面简介那一幅之外,还有··· 各种《自画像》··· 伊丽莎白·露易丝·维热·勒布伦创作 嗯,真是个贤良淑德、气质出众的美女呢~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tq/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法国宫廷女画家维涅勒布伦
- 下一篇文章: 央视报道马黛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