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时期服装文化

01洛可可时期的文化背景(18世纪)

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增强,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

18世纪中叶,产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大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程。

技术上的革新,使英国被称为“世界的工厂”,担负着人类社会的牵引机车的历史使命(火车头的意思)。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是西欧的中心。

在上流社会出现了与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沙龙文化。贵族和文化人也很受资产阶级文化沙龙的欢迎,于是,沙龙(上层人物的豪华客厅,一种室内社交)成了社交中心,18世纪的文化就是从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交生活中产生和形成的。

沙龙中的人们只追求现世的幸福和官能的享乐(乐观的享乐主义、更加轻松、惬意),形成了不同于巴洛克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可可样式。

02洛可可

洛可可(初期是一种装饰风格)一词来自法语,意为小石头、小砂砾。洛可可是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作为艺术风格,起先指用贝壳和石头修筑起来的人工假山和岩洞等,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装饰主题。

最初,这个词是在19世纪古典主义立场对18世纪室内装饰手法的批判。后来,与哥特式、巴洛克式一样,作为一种艺术风格,专指-年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化样式,成了文化史上区分时代的名称。

洛可可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华丽的装饰样式。

艳丽、富有情调的纤细柔弱取代了庄重、男性尊大的巴洛克风格。

03洛可可时期的服装(18世纪)

洛可可样式在服装史上指-年。从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年的洛可可黎明期(过渡期);

-年的洛可可鼎盛期;

-年的衰落期

(80年代,受新古典主义风潮和英国田园趣味的自然主义影响,英国质朴的时装传入法国,使进入穷途末路的洛可可风为之一变,但服装样式的根本转变,还要借助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

04洛可可时期的男装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

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造型同前,局部特征有所改变。

年后,阿比变得朴素,里面的贝斯特装饰豪华起来。衣长比阿比短些,造型同阿比一样,领饰的细节变化较多。

下半身的克尤罗特,做得十分紧身,之后在面料及与袜子的穿搭方式上有所改变。

年阿比

贝斯特→基莱

年阿比

05洛可可中后期的男装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男装为之一变。

年,男上衣开始向实用方向发展,去掉多余的量,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其最大的特点是门襟斜裁向后下方,现代男西服的缝制技术这时已经基本形成。(向燕尾服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晨礼服的始祖)

与此相对,华美的阿比变成礼服,里面的贝斯特,去掉了袖子,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

这种由夫拉克、基莱和克尤罗特组成的三件套,作为上流社会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纪。

(18世纪中叶,出现了新型外套叫做鲁丹郭特,源自英国骑马用大衣。常作为旅行外套穿着)

夫拉克、基莱和克尤罗特

组成的新式三件套

晨礼服

贝斯特→基莱

(西式背心)

新型外套鲁丹郭特

(源自英国骑马用大衣

常作为旅行外套穿着)

06洛可可时期的女装

洛可可时期,女装的外在形式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服装上主要表现为,被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和用裙撑撑大的下半身。

这个时期分三个时段:

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初期-)

因为此时期主要以室内娱乐活动为主,所以室内服耐葛里杰(袋状便服)作为白天常服又流行起来。这种衣服是又宽又长的拖裙形式,所以又称为罗布·吾奥朗特(飘逸式罗布,又因为当时的画家瓦托在作品中常表现这种衣着时尚,又称为瓦托式罗布)。

一百多年前的裙撑再一次出现,这时的裙撑叫做“帕尼埃”,制作材料同16世纪的法勤盖尔一样,流兴初期呈吊钟状。

室内服耐葛里杰(袋状便服)

罗布·吾奥朗特(飘逸式罗布)

瓦托式罗布

18世纪初期吊钟型裙撑帕尼埃

2、路易十五时代(中期-)

洛可可风在这时期,达到鼎盛,女服中最大的特征即帕尼埃越来越大。(之后逐渐变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

流行一旦兴起不发展到极端是不会罢休的(装饰过剩,精致,华丽)。此时的衬裙和罗布堆积着满满的装饰,蕾丝、鲜花、人造花等。

17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苛尔·巴莱耐,随着制作技术更加进步,工艺更加精细化,系扎开口由前转后。

路易十五时期(以后)的裙撑,为了便捷性和膨大化,裙撑不断调整...

法国式罗布

(洛可可典型服饰,纤细、精致装饰过剩)

罗布,曾用来指古埃及的长袍

哥特式时期的装饰性外衣,吾普朗多(之后被罗布、嘎翁等词取代)

17世纪后半叶出现的苛尔·巴莱耐,随着制作技术更加进步,工艺更加精细化,系扎开口由前转后。

3、路易十六时代(末期-)

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因此,服装上变化较复杂。

①洛可可风发展到路易十六时代,已走上穷途末路,头饰的膨大化可说是洛可可风最后的挣扎,是贵族奢侈风的表现;

②而裙子变短和帕尼埃的消失,以及英国样式的移入是新思潮的反应。

(裙子体积缩小,大型帕尼埃只在盛装时使用,受波兰服装影响,出现了新样式波兰式罗布。不过,同时期的英国式罗布,取掉了帕尼埃,更加简洁质朴。

这时还出现了吸收男服形式的机能性女夹克——卡拉科。)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中叶,意大利两座古代城市的考古发掘,引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心,开始从洛可可优美但轻薄的文化向朴素、高尚的古典文化转移。这种倾向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波兰式罗布

特征: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像当时窗帘一样,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的膨起的团。

英国式罗布

特征:英国式罗布,取掉了裙撑,前后腰线都向下突,通过碎褶形成裙身的体积感,相对更加简洁质朴。

其他样式

吸收男服形式的机能性女夹克——卡拉科

3、路易十六时代(末期-)

年代,帕尼埃消失了,裙子变得柔软了。但继续使用紧身胸衣,搭配小型披肩。一种叫做托尔纽尔的臀垫取代裙撑,与17世纪末一样,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巴斯尔样式)。此时白色罗布十分流行,还在外层穿上了合体的英国式骑马服鲁丹郭特。

托尔纽尔——臀垫

英国式骑马服鲁丹郭特

考点总结

洛可可

阿比

基莱

夫拉克·阿比埃

鲁丹郭特

帕尼埃

罗布

卡拉科

1、简述洛可可时期女装的造型特点。

2、比较一下法国式罗布、波兰式罗布及英国式罗布的造型特征。

父亲节到了

目前+人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mj/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