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照镜子
板面油画73×60.3cm年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私人收藏 就梳妆镜的绘画,六月的确可以找来许多经典之作,画卷中多是女性与镜子,镜子似乎成了女性后天特配随身的一件器官,可见其与之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中有哪位女生一天中不照一照镜子,手提包中又能少了一面镜子,即便是乘坐的汽车,设计师也有考虑在遮阳板上安置一面可以随时理容的镜子。青铜镜的发明使人类有机会对自身形象进行自视,玻璃镜的发明则为人类时刻维系自我形象提供着便捷。 在东西方文化中,镜子的社会文化功能不再只停留在照容理妆上,从最初的反映一个真实的存在,到正衣冠,再引申到扬正气、显价值,于是开始涉及到关乎社会文化和人文哲学的方方面面,人们围绕着镜子常有“明镜高悬”、“破镜重圆”、“以史为镜”等说辞,甚至《资治通鉴》这本书名中的“鉴”字也是可以作为与“镜”字通用的,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六月起初聊起照镜子的话题,就是借休息后再次撰文一事,表达一个开端之意的美好期许,整理一下面容,来向各位问安。 今天我们不妨来一睹镜子最基本的功用,不说那些关于镜子的高远理论的应用,只是把人影照将出来,让自己可以看清自己,轻松自如地使用它审视理容。一幅《朱莉照镜子》(JulieLeBrunwithamirror)恰好绘尽了镜子的这一本份,画面中一位女孩裹着白色的头巾,身着绿色的衣裙,裙面闪着绫罗绸缎的光泽,丝丝缕缕的发丝从头巾的缝隙处露出来,双手拿着一面镶了花边的镜子,低着头,略带腼腆地端详着镜子中的自己,那份恬美可人的劲,被镜子美美地摄入在镜框中,稚嫩的脸显得娇小动人,红扑扑的小脸蛋对着镜子的样子,欣赏着美美的自己,自我陶醉,也引着观者一并陶醉。 这幅《朱莉照镜子》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女画家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创作的作品,画面中的小女孩是她的女儿朱莉·勒布伦,国人通常对这位女画家亲切地称为勒布伦夫人,她为自己和她的朱莉画了许多幅的肖像作品,这一件尤其传神,将孩子的童真、天真、纯真一览无遗地表露出来。 历史往往会将勒布伦夫人划归到洛可可风格之列,然而她留下的作品却多数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居多。六月以为这是勒布伦夫人过人的特质,她出生在一个洛可可盛行的时代,创作高峰时则是与大卫、安格尔同步,又开始盛行新古典主义。因此,勒布伦夫人在绘画的技艺方面融入了自己对于绘画的理解,将几种风格多种元素,并结合女性对物象细腻敏感的捕捉和把控力,融汇贯通而相得益彰地表现着。既去除了洛可可对女性娇娆与妩媚的表现,留下华贵,又淡化了新古典对古朴和细节的追求,剩下雅致,因此,欣赏她的画常会有一种感觉,好像华丽的外袍里裹着一个清新舒雅的人,亮着一张质朴动人的脸。 勒布伦夫人经历法国大革命的浮沉,尤其是她缺席法国流亡海外的12年,就她的生活而言是一个浮萍的状态,然而对于她的创作而论却是满满的收获,她以精湛的肖像画的技艺赢得欧洲各国的皇室和贵族们的青睐,都以能得到她所画的肖像而感到荣幸。生活有时简单的犹如一面镜子,你若对它哭泣,它只会牵动你的悲伤,你若对它微笑,它就会报以笑容。 路易丝·伊丽莎白·维吉·勒布伦(LouiseElisabethVigeeLeBrun,-)法国画家,出生于巴黎一个艺术之家,其父是有名的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吉。5岁的时候,她进入了一个修道院,在那里她待到11岁。后来由于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了一位富有的珠宝商。再后来,她得益于加布里埃尔·弗朗索瓦、格勒兹等人的指导,并嫁给做为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接着他们有了女儿朱莉·勒布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mj/3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久经考验的经典护照中的老大哥
- 下一篇文章: 走进Benelli贝纳利摩托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