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届阿维尼翁(IN)戏剧节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孟京辉执导的《茶馆》也已经顺利完成了第四场演出。作为第一部受邀阿维尼翁(IN)戏剧节的中国大陆作品,《茶馆》在首演之前就被媒体称作“本届阿维尼翁最被期待的作品”,第一场演出之后,又因作品独特的戏剧美学完全跳脱出西方观众对中国戏剧的心理期待和文化想象,而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极反馈。现场有一小部分适应不了演员喷薄式表演而中途离场的观众;更有每场上百个掌声雷鸣,欢呼着向演员起身致敬,在六次谢幕后仍不忍离去的粉丝。这四天来,有关《茶馆》各种观点的媒体报道层出不穷,业内戏剧人就此剧的讨论也相当热烈,掀起了阿维尼翁戏剧节又一次争锋浪潮。

摄影|CHRISTOPHERAYNAUDDELAGE

争锋

专业戏剧人

正方反方VS

法国国立戏剧创作中心南特尔阿芒迪剧院制作总监戴尔菲娜.瓦图:“非常震撼,很久没有在戏剧节看到过如此强烈的作品,《茶馆》肯定会引发争议,可没有争议的作品只可能是平庸之作。”

法国国立戏剧创作中心圣丹尼剧院制作总监瑰诺拉.巴斯提德:“残酷又诗意,某些部分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但也许是心理不适的投射,就好像精神世界被重重的地撞击。”

法国国际木偶艺术节总监安娜弗朗索瓦.卡芭妮:“《茶馆》的力量、信息量之大令人震惊,观众需要时间消化,慢慢回味。主演陈明昊,太了不起了。”

阿维尼翁戏剧节副总监PaulRondin:“《茶馆》注定要成为阿维尼翁戏剧节载入史册的作品,一部被阿维尼翁戏剧节记住的作品。”

阿维尼翁戏剧节总监OlivierPy:“诗意、深刻、疯狂、犀利、冷峻、悲悯……这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美的戏剧作品之一,它给了我未来十年继续做戏剧的欲望和理由……我向所有人表达我的敬意,这不是以艺术总监的名义,而是我个人的名义。”

法国国立南阿吉坦剧院院长丹眠.高德:“《茶馆》粗糙,暴躁,脏兮兮的感觉和嘶吼式的台词处理方式是德国戏剧十年前的惯用方式,看不出中国文化的特质。”

大T艺术中心负责人卡德琳娜.布隆朵:“原著的精神被消解,老舍的世界被解构,人物不清晰,叙事不清楚,过于天马行空。”

摄影|CHRISTOPHERAYNAUDDELAGE

争锋

媒体人

反方

Télérama

《电视全览》

《茶馆》原作是由从紫禁城、从充满苦难的底层社会或饥饿的乡村中涌现出来的众多的人物构成的图景。就像在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中那样,观众或许会迷失在专有名词密布的森林中。我们本期待着孟京辉的导演版本给予我们不一样的启发。然而,恰恰相反,从一开始,在单一呆板的照明中,人物都好像遭到扁平化:统一的以黑裤子、白衬衫或T恤为基础的现代服装,统一的如医学室照明般的灯光,统一的合唱。演员面向观众,角色之间罕有互动。

《茶馆》运用了数目繁多的技巧,特别像一部国际合拍的电影大片带给人的感觉:这类片子总是怀揣着要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观众一网打尽的野心而丢失了自己的身份。为了实现跨文化的目标,这部作品向德国戏剧构作塞巴斯蒂安·凯撒的专业技能借力。

也许就是为何我们在观看这部剧的时候会有一种感觉: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西方戏剧构作模式化创作方式的展示:添加手法(布莱希特),即时影像(拍得很好,尽管只有在革命者忧郁气氛中的那么一段),即兴创作(王利发的扮演者、杰出的演员陈明昊的独白还是非常精彩的m,我们多么期待这一部分能够有更多发挥和展示)以及舞台之上冒着失去灵魂风险的不惜一切代价的身体消耗。

中立

l’Humanité

法国《人文报》(l’Humanité)特约记者Marie-JoséSirach

在庞大的脚手架中间,一个巨型的金属转轮纹丝不动,直至男主角陈明昊将它启动。陈明昊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他在巨轮上完成了一段堪称神圣时刻的独白(可能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在硕大的转轮中,他如同笼子里的仓鼠一样狂奔,几乎喘不上气,似乎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演出的后半段是动人的,只是,为何这一刻要来得这样迟,要观众在体验了近三个小时震耳欲聋的嘶吼声后才姗姗来迟?

尽管字幕分散了观众对表演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fz/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