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中国疆域广袤多样,历史沿革繁冗复杂。中国近代的领土是怎么形成的?那些争议地区究竟是怎么来的?课堂里讲得太粗,网络信息又太碎,所以这几年遍查中外书籍,又苦于多数资料长篇大论却鲜有图解,但凡学习者,必成体系,便在此做个总结。本来是要写中印边界的,先从“中·俄”讲起吧。

本文约7万字,主要探讨我国北方边界(吉林省防川至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历史形成过程,全文可总结为下图“自年以来的中国北方边界”。

分上中下三篇,此为上篇《蒙古帝国到大清帝国》。

(上)蒙古帝国到大清帝国

从蒙古史的角度,带你了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

(中)大清帝国的北方疆域

各种清朝驻防图,带你探究北疆易被攫取的根源

(下)中国北方边界的形成

海量的定界地图,带你厘清中国北疆的定界始末

自年以来的中国北方边界

红线为年《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

橙线为年《布连斯奇界约》确定的中俄国界

白线为年清军平定准噶尔时“准噶尔汗国”实际控制的西部边界,即清朝文献确认的清朝西部边界

黄线为年《瑷珲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得到清政府正式确认)

绿线为年《北京条约》确定的中俄国界(年《中俄勘分东界约记》勘定,年《中俄珲东界约》更正)

青线为年《中俄勘分西北约记》确定的中俄国界

洋红线为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由年的《伊犁界约》和年的《科塔界约》确定的中俄新国界

蓝线为年《喀什噶尔界约》和年《续勘喀什噶尔界约记》确定的中俄国界

淡黄线为年《中俄满洲里界约》更新的满洲里地区的新的国界

嫩绿线为年俄国的保护国“乌梁海共和国”(俄国称乌梁海边疆区)与外蒙古的边界

银白线为年《中俄蒙协约》确认的外蒙古自治地区的边界(外蒙古包含原库伦,乌里雅苏台及科布多所辖地区,该边界为未定界,未勘定)

粉红线为年及年苏联与外蒙古划定的“唐努图瓦共和国”和外蒙古的边界

紫线为年中国与蒙古国签订的国界协定确定的国界。

以下,人名均加粗显示,首次出现的人名附加下划线,中国人名,姓在前,外国人名,姓在后,重要地名以蓝色字体显示,图片点开均可看大图。游牧部落如“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哈萨克汗国”等边界极不稳定,相关边界线仅供参考。

为便于理解本文提到的众多地名,借用清末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中的注解,如下:

凡山,国语(即满语)曰阿林,蒙古语曰鄂拉,回语(即维吾尔语)曰塔克,西番语(即藏语)曰里;凡水,国语曰穆珂,准语(即准噶尔语)曰乌苏,回语曰苏,西番语曰楚,译语有作兀孙,兀速者,皆乌苏之转音也;凡岭,国语曰达巴罕,蒙古语,回语曰达巴,西番语曰拉;凡河,国语曰毕喇,蒙古语曰郭勒,回语谓自成之河曰达里雅,施人力者曰谔斯腾;蒙古语谓黑曰哈喇,回语曰喀喇;蒙古语谓池曰淖尔,回语曰库勒。

本文目录Catalogue

I.蒙古帝国与鞑靼利亚

II.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

2.1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2.2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

III.满清统一中国

3.1北元(-)

3.2卫拉特(Oirat)(-)

3.世纪前的哈萨克,布哈拉,希瓦和叶尔羌(-)

3.4满清(-)

3.5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

3.6准噶尔汗国的崛起(-)

3.7中俄尼布楚条约(-)

3.8清朝平定青海和西藏(-)

3.9中俄恰克图条约(-)

3.10“西伯利亚堡垒线”的建立(-)

3.11清朝讨伐准噶尔的开始(-)

3.12准噶尔的溃败(-)

I.蒙古帝国与鞑靼利亚

MongolianEmpireTataria

中国北部边疆的形成,首先要从八百年前的蒙古帝国说起。

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铁木真(BorjiginTemujin,孛儿只斤氏,读作“bóěrjìjǐn”)征服了蒙古高原各部落,于年在斡难河(今鄂嫩河,OnonR.)源头建立“大蒙古国”,成为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GenghisKhan)。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

从年至年的40年间,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通过三次西征,极大的扩展了蒙古人的版图。

第一次西征(征服中亚):

年,成吉思汗派出五百人规模的商队出使花剌子模帝国(KhwarazmianEmpire),在经过讹答剌(Otrar)时,当地土官亦纳勒术(Inalchuq,海尔汗)在苏丹摩诃末(ShahAlaad-DinMuhammad,其实应该叫“沙”,摩诃末其实是对“默罕默德”的音译)的默许下以间谍罪处决了整个商队,并将截取的财物在布哈拉(Bukhara)出售,该事件导致了蒙古的第一次西征。

年6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出发西征花剌子模,史称蒙古第一次西征。很快,在-年间花剌子模被蒙古大军征服。年速不台(Subutei)和哲别(Jebe)奉命追击西逃的苏丹摩诃末,后又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钦察草原(今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年于伽勒伽河(KalkaR.,今乌克兰马里乌波尔Mariupol以北)战役中击溃基辅罗斯(KievRuss)诸国与钦察(Kipchaks)的联军。

蒙古帝国的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西征)

第二次西征(入侵欧洲):

年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去世,其第三子窝阔台(Ogedei)即位。年春,蒙古以拔都(Batu,成吉思汗大儿子术赤(Joci,读作“zhúchì”)的次子)为主帅,发动了对东欧的征伐,史称蒙古第二次西征,又称“长子西征”,或拔都西征。

此次西征灭亡了基辅罗斯,而后在莱格尼察(Liegnitz,波兰西南部城市)击溃波兰与神圣罗马帝国(HolyRomanEmpire,今天德国的前身)的联军,前锋远达奥地利维也纳近郊。年,窝阔台汗去世,拔都因汗位继承问题撤军东归,而后窝阔台的大儿子贵由(Güyük)继承汗位,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建立汗国,史称钦察汗国(GoldenHorde,俄罗斯文献称“金帐汗国”)。

蒙古帝国的第二次西征(-,拔都西征)

第三次西征(征服中东):

年,贵由汗去世,年托雷(Tolui,成吉思汗的第四子)的长子蒙哥(Mongke)继承汗位。年,蒙哥汗以木剌夷(以伊朗里海南部阿拉穆特堡AlamutCastle为中心的伊斯兰阿萨辛派Assassins)不肯对蒙古称臣朝贡,派遣弟弟旭烈兀(Hulagu)率大军西征中东地区,自己则随后集中兵力征服南宋。

年蒙古大军渡过阿姆河后即有所向披靡之势,攻灭了木剌夷,基本征服波斯。年蒙古军队攻占报达(Baghdad,今巴格达),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亡。年,旭列兀继续渡过幼发拉底河,进军叙利亚,年攻占阿勒颇(Aleppo),叙利亚(阿尤布王朝)统治者纳昔尔放弃大马士革(Damascus),逃往埃及。此时蒙古汗去世的消息传来(年8月蒙哥汗于钓鱼城战死),旭烈兀班师回朝,留下部下怯的不花(Kitbuqa)守卫叙利亚。9月,埃及军队在阿音札鲁特(AinJalut,今以色列MaayanHarod)大败蒙古军,怯的不花战死,蒙古帝国在中东的扩张基本结束。

蒙古帝国的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

蒙哥汗去世后,蒙古帝国内部开始分裂并逐渐走向瓦解。漠南的忽必烈(Kublai,托雷第四子)与漠北的阿里不哥(AriqBoke,托雷第七子)发生争夺蒙古汗位的战争,最终忽必烈于年获胜,而蒙古帝国也趋向分裂出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其中窝阔台汗国于14世纪初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瓜分。

14世纪初的蒙古帝国

此时蒙古成为一个横跨亚欧两洲的全球帝国,最大疆域曾达到约万平方公里,亚欧的多国历史被蒙古人改写,欧洲人(尤其是东欧人)开始将蒙古帝国扩张时期进入欧洲的草原民族称为鞑靼人,这些游牧民族的游牧区域在欧洲人早期绘制的地图里称为鞑靼利亚(Tartaria)

亚洲和鞑靼利亚

(截取自年版MollHerman的“Asystemofgeography;or,Anewaccuratedescriptionoftheearthinallitsempires,kingdomsandstates”)

II.莫斯科公国-俄罗斯沙皇国

GrandDutchyofMoscow-TsardomofRussia

俄罗斯,俄语写作为“Россия”,英语为“Russia”,日本人称其为“露西亚”帝国,为蒙古第二次西征时征服的基辅罗斯(KievRuss)发展而来,中国人称为“俄罗斯”,源于最先接触俄国人的蒙古人或达斡尔人的语言习惯于在R前面加上“O”的发音。旧时的上海人将“Russia”也译为“罗宋”,这是“罗宋汤”的由来。

2.1莫斯科公国的崛起(-)

年,拔都从欧洲撤退后,在萨莱(SaraiBatu,又称拔都萨莱,在今阿斯特拉罕以北公里处)定都,成为金帐汗国(GoldenHorde,又称钦察汗国)的右翼(西翼)。拔都的大哥斡儿答(Orda)的封地在汗国东部的锡尔河一带,五弟昔班(Shiban)也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他们称为金帐汗国的左翼(东翼),同时,基辅罗斯被纳入汗国管辖。

历史上对白帐汗国(WhiteHorde)和蓝帐汗国(BlueHorde)的划分存在多种说法,这里,采用哈萨克人的说法,白帐汗国指代金帐汗国的东部斡儿答(Orda)的领地,蓝帐汗国则指代昔班(Shiban)的领地。

13世纪中后期的金帐汗国

年,昔班家族的月即别(Mohammed?z-Beg,又称乌兹别克)成为金帐汗国君主,正式定都新萨莱(别儿哥萨莱SaraiBerke,今伏尔加格勒附近),开始推崇伊斯兰教,东欧的蒙古人逐渐完成伊斯兰化,并被当地突厥人同化,月即别的军队被称为乌兹别克军,人民称为乌兹别克人,这是“乌兹别克”的由来。

15世纪初开始,金帐汗国走向解体,先后独立出了喀山汗国(KazanKhanate,兀鲁·默罕默德于年),克里米亚汗国(CrimeanKhanate,哈吉格莱于年),阿斯特拉罕汗国(AstrakhanKhanate,卡西姆于年)。原来的金帐汗国改称“大帐汗国”(GreatHorde),名义上仍对独立的几个汗国保有宗主权。

年昔班家族的阿布海尔汗(AbulKhayr)在托博尔河以西的图拉城(Tura,今俄罗斯秋明附近)称汗并率部南下中亚,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UzbekKhanate,又称阿布海尔汗国)。年阿布海尔汗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战死,阿布海尔汗死后不久,伊巴克汗(IbakKhan)在西伯利亚称汗,在鄂毕河中游与托博尔河之建立起西伯利亚汗国(SibirKhanate,明朝称“失比尔”),定都成吉-图拉(Chimgi-Tura,今俄罗斯秋明)。

年的金帐汗国(大帐汗国)

于此同时,从15世纪末开始,罗斯逐渐摆脱了蒙古鞑靼人的统治,并以莫斯科公国(Muscovy)为中心不断发展成为莫斯科大公国(GrandDachyofMoscow)。年,莫斯科大公国反抗大帐汗国征税,大帐汗国阿黑麻汗(AhmedKhan)率兵征讨,年在乌格拉河(UgraR.)与莫斯科军队隔河对峙,未能渡河,征讨失败,后阿黑麻汗在年被伊巴克汗在西伯利亚秋明一带所杀,金帐汗国(大帐汗国)灭亡,莫斯科公国实际已获得独立。

此后,通过兼并诺夫格罗德共和国(),特维尔大公国(),普斯科夫共和国(),沃洛科拉姆斯克(),梁赞大公国()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莫斯科大公国极大地扩大了领土。

16世纪初的莫斯科大公国

(参考张芝联《世界历史地图集》和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2.2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

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后,俄罗斯沙皇国(TsardomofRussia)建立,简称沙俄。年和年,俄罗斯先后吞并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

年,斯特罗加诺夫家族(StroganovFamily)在沙皇的支持下,招揽哥萨克领袖叶尔马克·齐莫菲叶维奇(YermakTimofeyevich),开始向西伯利亚汗国发起进攻。年10月,叶尔马克突袭西伯利亚汗国,占领了额尔齐斯河边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卡什里克(Qashliq,年由成吉-图拉迁都至此),汗国最后一任大汗库楚汗(KuchumKhan)逃到巴拉宾草原(BarabaSteppe,在今俄罗斯南部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之间),年,俄国人在鄂毕河流域的塔拉城(Tara,即今俄罗斯塔拉市)附近彻底击败了库楚汗的部队,扫清了俄国向东扩张的障碍。

附注:哥萨克人(Cossacks),包括从13世纪开始从蒙古金帐汗国逃离的斯拉夫人,以及15世纪开始不愿成为农奴而迁徙出来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农民和城市贫民,这些人在俄罗斯南部地区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被称为“哥萨克”(突厥语“自由人”的意思),哥萨克人的骑兵,成为俄国军队的重要力量.

沙俄在征服西伯利亚汗国后,为加强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首先于年和,在原来的成吉-图拉和卡什里克附近先后构筑起秋明(Tyumen)和托博尔斯克(Tobolsk)两座要塞(英文称“Ostrogs”)。在原来西伯利亚汗国的北部地区又建立别列佐夫(Beryozovo,年)和曼加泽亚(Mangazeya,年),东部建立苏尔古特(Surgut,年),塔拉(年)和那利姆(Narym,年),以巩固对鄂毕河下游的涅涅茨人(Nenets)以及鄂毕河中游的奥斯蒂亚克人(Ostyak)的统治。而后,溯鄂毕河而上建立托木斯克(Tomsk,年),并在年到达叶尼塞河,顺河而下到达瑟姆河(SymR.)。

附注:涅涅茨人(Nenets),主要生活在西西伯利亚北部极地地区,为从阿尔泰萨彦岭地区迁徙来的萨莫耶德人(Samoyedics)与当地原住民繁衍后的后代,以捕鱼,打猎,驯养驯鹿为生。奥斯蒂亚克人(Ostyak),又称汉特人(Khanty),主要生活在乌拉尔山以东的鄂毕河流域,以捕鱼,打猎为生.

年的俄罗斯沙皇国,要塞及建城时间

两年后,曼加泽亚的哥萨克人和皮货商们也向东探险到达图鲁汉河和叶尼塞河的汇流处,建立图鲁汉斯克(Turukhansk,年)。到年为止,来自图鲁汉斯克的人们已经到达叶尼塞河入海口,顺叶尼塞河逆流而上也到了瑟姆河流域。

为了加强对当地的征服,叶尼塞河流域的叶尼塞斯克(Yeniseysk,年)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Krasnoyarsk,年)两座要塞先后建立。而后,俄国人沿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来到勒拿河流域,年建立雅库茨克(Yakutsk)。不久,俄国人进入贝加尔湖流域。

俄政府在年成立雅库茨克督军府,雅库茨克此后成为俄国进一步向东北亚远征的基地。年,俄国人抵达因迪吉尔卡河(IndigirkaR.)流域,并建立彼得什维尔斯克(Petershvirsk)。

年,波默尔人(Pomors)米哈伊尔·斯塔杜欣(MikhailStadukhin)率领一支探险队前往因迪吉尔卡河的一条支流探勘,而后沿着因迪吉尔卡河进入北冰洋,年他们在克雷姆河(KolymaRiver)设置了冬季营地(在今中克雷姆斯克附近)。年,另一位波默尔人谢苗·迭日涅夫(Semyon-Dezhnev)的探险队抵达阿纳德尔河河口,并建立阿纳德尔村。

附注:波默尔人(Pomors),俄罗斯西北部白海附近的一支斯拉夫人,名称的意思为“住在海边的”,以捕鱼,狩猎为生,也经营海上贸易.

17世纪40年代开始,俄国人开始进入贝加尔湖流域,先后在贝加尔湖周围建立了上安加尔斯克(UpperAngarsk,年),巴尔古津堡(Barguzin,年),伊尔库茨克(Irkutsk,年),色楞格斯克(Slenginsk,年),年又在今乌兰乌德一带修建了冬居地,基本控制了贝尔加湖一带。

年-年俄罗斯沙皇国在西伯利亚的东扩

(要塞及建城时间)

年,俄国探险家伊凡·堪察基(IvanKamchaty)的先遣队被派往科雷马(Kolymsk)逗留了两年,年,他翻过山岭来到品仁纳湾(PezhinaBay),年到达堪察加半岛(KamchatkaPeninsula),这是“堪察加半岛”的由来。

III.满清统一中国

时间回到十四世纪,目光转回中国。

3.1北元(-)

年,忽必烈称帝,自立为大蒙古国第五代大汗。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寓意中华正统,定都大都(今北京)。

14世纪中叶,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走向崩溃,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年元惠宗(托欢特穆尔,ToghonTemur)由大都出逃上都(元朝陪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多伦县西北),不久大都被明军攻陷,元朝灭亡,元惠宗后又逃往漠北,自称“北朝”,高丽人称其为“北元”。

年,孛儿只斤·也速迭儿(Yisudar)弑君称汗,尊号“卓里克图汗”,位于蒙古高原西部的卫拉特部(Oirat)开始与蒙古本部分裂,年后明朝称蒙古本部为“鞑靼”,称卫拉特为“瓦剌”。

年,卫拉特首领绰罗斯·脱欢(ChorosToghon)攻打蒙古太师阿鲁台(Arughtai),阿鲁台被杀,年,由阿鲁台拥立的阿岱汗(孛儿只斤·阿岱)也被脱欢杀死,蒙古被卫拉特短暂统一。年,脱欢之子也先(Choros·Esen)在土木堡战役中击败明朝军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次年明英宗被释放。

年也先死后,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重回蒙古权利中心,但蒙古各地已形成部落割据格局。

年,16岁的达延汗(DayanKhan,孛儿只斤·巴图蒙克)开始亲政,年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建立六个万户,即左翼的察哈尔(Chahar,察罕儿),喀尔喀(Khalkha,哈喇哈)和兀良哈(Uriankhai,黄毛),右翼的鄂尔多斯(Ordos,袄儿都司),土默特(Tumed,满官嗔)和永谢布(Yngsiyeb,应绍不)。

六万户的喀尔喀共有12部,内5部居住于喀尔喀河(哈拉哈河)以东,为达延汗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的封地,外7部位于喀尔喀河以西,为达延汗第十一子格哷森札札赉尔的封地,这是“喀尔喀”的由来。达延汗死后,喀尔喀内5部向南迁徙,成为漠南蒙古“内喀尔喀五部”,而外7部则留守故地。

16世纪初的蒙古诸部

(参考《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达延汗的孙子阿剌克汗(孛儿只斤·阿岱)时期,年兀良哈人叛乱,首先围攻了库里叶兀鲁思(Kuriyeulus)。年,阿剌克汗召集土默特部阿勒坦汗(孛儿只斤·俺答)等部众对兀良哈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先后在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和勺儿合勒(Jurgal,克鲁伦河源头附近)两次击败兀良哈,肯特山一带的兀良哈领地被喀尔喀万户吞并,一部分兀良哈人则向西逃往杭爱山,后来又迁居唐努山及金山(阿尔泰山)一带,在这一带的兀良哈人即后来清朝所称的“乌梁海”人。

年,库登汗(孛儿只斤·达赉逊)即大汗位,统领左翼蒙古察哈尔部,此时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开始崛起,成为右翼蒙古首领,左翼蒙古被迫东迁至辽河一带。

16世纪中叶的蒙古诸部

(参考《内蒙古历史沿革地图集》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晚年的阿勒坦汗皈依藏传佛教,年他赴青海与格鲁派(黄教)首领索南嘉措喇嘛会面,阿勒坦汗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后索南嘉措追认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为第一世达赖喇嘛,自己为第三世达赖喇嘛,这是“达赖喇嘛”的由来。

自此,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蒙古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至17世纪末,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活佛也逐渐形成,即前藏(拉萨及周边地区,也称“卫”)的达赖喇嘛,后藏(日喀则及周边地区,也称“藏”)的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和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

3.2卫拉特(Oirat)(-)

卫拉特,Oirat,元朝称“斡亦剌惕”,明朝称其为“瓦剌”,清朝称其为“厄鲁特”(其实“厄鲁特”只是卫拉特早期的一个部落),在哈萨克和俄罗斯的历史文献中称其为“卡尔梅克”人(主要指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的卫拉特人,也泛指卫拉特人)。

蒙古卫拉特部原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林木中百姓”的一部分。

年,卫拉特首领绰罗斯·也先死后,东部蒙古逐渐复兴,年东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由济拉玛汗山(今哈密东北的雅尔玛罕山)进攻卫拉特,越过奎屯山,击溃勒厄鲁特和巴噶图斯两部。至16世纪七十年代,卫拉特东部的大片牧地被夺取,被迫西迁至科布多及其以西地区,西北邻失必儿(西伯利亚汗国),西接哈萨克,南抵叶尔羌汗国。

至17世纪初,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成为卫拉特的四大部,其他部落主要依附于四大部。各部之间采用会盟制度(丘尔干),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盟主一般由和硕特部首领担任。

和硕特部拜巴噶斯(Baibagas)在16世纪末继承成为卫拉特丘尔干会议盟主,他与自己的四个弟弟(昆都仑乌巴什,图鲁拜琥(固始汗),色棱哈坦巴图尔(札萨克陀音),布颜鄂特欢)合称“五虎”。

主要的卫拉特部落及其分布如下:

和硕特部(Khoshut):孛儿只斤氏,首领拜巴噶斯(??-,Baibagas,孛儿只斤·拜巴噶斯),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尔的后裔,主要游牧于天山北麓。

和硕特部世系

(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昆都仑乌巴什/图鲁拜琥(固始汗)/布颜鄂特欢)-鄂齐尔图汗,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土尔扈特部(Torghut):姓氏不详,首领和鄂尔勒克(??-,KhoOrluk),年以前主要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岭(珠尔库珠山)以南地区。

土尔扈特部世系

(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准噶尔部(Dzungar):又称为绰罗斯部,绰罗斯氏,首领哈喇忽剌(??-,KharaKhula,绰罗斯·哈喇忽剌,又叫多和沁),以和布克沙里(今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为中心,北至额尔齐斯河上游,东至阿尔泰山,南至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部世系之一

(孛罕-脱欢(托欢)-也先(额森)-哈喇忽剌-巴图尔珲台吉,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杜尔伯特部(Dorbod):绰罗斯氏,与准噶尔部同源,首领达赖台什(??-,DalaiTaisi,绰罗斯·达赖台什),早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向西迁徙至额尔齐斯河中游至伊希姆河(IshimR.)上游。

杜尔伯特部世系之一

(拍自《卫拉特史纲》,红框标记为本文所涉及的人物)

辉特部(Khoid):伊克明安氏,原来游牧于阿尔泰山东南部,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后来大部分迁移至珠尔都斯(也称裕勒都斯,今巴音布鲁克)一带。

年卫拉特蒙古诸部的大致分布

年,和硕特部的两个堂兄弟拜巴噶斯与吹库尔(也有学者认为是准噶尔部的楚琥尔乌巴什(楚库尔)与其昆弟拜巴珠)发生遗产纠纷,准噶尔部哈喇忽剌和杜尔伯特部首领达赖台什先后充当调解人。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的儿子书库尔岱青和吹库尔在一起游牧,不知什么原因,冲突双方发生变化,达赖台什誓言杀死吹库尔。

年,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土尔扈特部及部分杜尔伯特以及和硕特牧民开始向西迁移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并打败了当地的诺盖人,俄国人称其为“卡尔梅克汗国”。年3月底,达赖台什来到亚依克河(YaikR.,即乌拉尔河)攻打吹库尔,吹库尔被杀。

17世纪初,也即在沙俄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并开始向叶尼塞河流域扩张后不久,卫拉特人与东扩的俄国人在鄂毕河流域不时产生冲突。例如在年,为报复俄国人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扩张,达赖台什攻打了俄国的秋明。

据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莫斯科Сепуховская大街15号)馆藏资料(待进一步确认),这一时期,卫拉特人曾与俄国人谈判,确定双方以鄂木河(OmR.)与鄂毕河(ObR.)上的黑角沿线为界,以北属俄国,以南属卫拉特人。

同时,卫拉特人还统治了叶尼塞河流域的吉尔吉斯人(明朝称乞儿乞思),由于受到俄国人的挤压,17世纪一部分吉尔吉斯人开始向南迁移到了巴勒喀什淖尔(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及特穆儿图淖尔(今伊塞克湖)一带,卫拉特人称在特穆儿图淖尔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为“布鲁特”人。

准噶尔部首领哈喇忽剌于年去世后,传位于长子巴图尔珲台吉(ErdeniBatur,绰罗斯·和多和沁,“珲台吉”为蒙古王族的头衔)。年,卫拉特联军远征青海后,作为丘尔干盟主的和硕特图鲁拜琥(Torobaikhu,固始汗)留守青海,成为青海和硕特(大和硕特),未迁移的和硕特人以鄂齐尔图汗(OchirtuKhan,拜巴噶斯的长子)为首领,被称为小和硕特。

和硕特鄂齐尔图汗和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共为丘尔干盟主,两人被称为“和约尔台吉(二台吉)”。

此后,卫拉特开始形成两大军事联盟,即以鄂齐尔图汗和巴图尔珲台吉为首的东南集团,以及以鄂齐尔图汗的叔叔昆都仑乌巴什、弟弟阿巴赖台吉联合杜尔伯特部形成的西北集团。

17世纪40年代末的卫拉特各部游牧领地大致分布图

(参考剌德纳巴达喇《咱雅班第达传》,乌云毕力格《17世纪卫拉特各部游牧地研究》和马大正《卫拉特史纲》,图中,黄色为和硕特,紫色为准噶尔(绰罗斯),紫红色为土尔扈特,蓝色为杜尔伯特,淡蓝色为辉特,嫩绿色为吉尔吉斯人,橙色为兀良哈人)

3.世纪前的哈萨克,布哈拉,希瓦和叶尔羌

再来看看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Chagatai)创立的察合台汗国。

由于西部和中地区和东部伊犁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察合台汗国最终在年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察合台汗国被伊斯兰化的突厥贵族控制,以撒马尔罕为首都,年,西察合台可汗合不勒沙(KhabulShah)被贴木儿(Timur)处死,西察合台汗国被帖木儿帝国(TimuridEmpire)取代。

附注:帖木尔,来自渴石(今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地区的突厥化的蒙古巴鲁剌思氏,年自称“苏丹”,创立贴木儿帝国,年11月27日率军出发进攻明朝,于年2月18日在进军途中在讹答剌(Otrar,联系上下文,即原来成吉思汗的商队被花剌子模帝国处决的城市)病死.

东察合台汗国则继续坚持以传统的蒙古游牧社会为主,以亦力把里(今新疆伊犁)为首都,波斯人称东察合台汗国为蒙兀儿斯坦(Moghulistan,即“蒙古人的地方”),而在中国的史籍中则常以其国都为名,先后被称为别失八里(-年,今新疆吉木萨尔),亦力把里(-年,今新疆伊犁)和吐鲁番(-年,今新疆吐鲁番)。

前文讲到年昔班家族的阿布海尔汗(AbulKhayr)从西伯利亚南下中亚,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也称月即别汗国或阿布海尔汗国)。

年白帐汗国一系的贾尼别克汗(JanibekKhan)与其弟弟克列汗(KereiKhan)率部从乌兹别克汗国出走,当时的东察合台大汗也先不花二世(EsenBuqaII)将这部分出走的乌兹别克人安置在楚河(ChuR.)流域,而后这部分乌兹别克人开始自称哈萨克(意为冒险者或叛逆者)。

年阿布海尔汗在与东察合台汗国的战争中战死,此后大部分的乌兹别克汗国民众归属了贾尼别克汗,成为哈萨克人,留下的乌兹别克牧民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乌兹别克人。

年,阿布海尔汗之孙昔班尼(Shaybani)攻下帖木儿帝国首都撒马尔罕(Samarkand),重新建立乌兹别克人的汗国,贴木儿帝国灭亡。年从撒马尔罕迁都布哈拉(Bukhara)后,被称为布哈拉汗国(BukharaKhanate)。

年,花剌子模绿洲(咸海南部的那片绿洲)的逊尼派穆斯林发动起义,摆脱萨菲王朝(今伊朗)什叶派统治,拥立原来乌兹别克汗国王族伊勒巴斯(Ilbars)为汗,建立希瓦汗国(KhivaKhanate)。贴木儿的曾孙巴布尔(Babur)则在乌兹别克人的驱逐下,于年率军攻入北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MughalEmpire)。

年,东察合台汗国(明朝此时称吐鲁番)大汗速檀阿黑麻(AhmadAlaq)之子赛德(又称萨亦德,SultanSaidKhan)在叶尔羌(Yarkand,今新疆莎车)建立叶尔羌汗国(YarkandKhanate),东察合台汗国分裂。之后,赛德相继征服了巴达克山和帕米尔高原南部的瓦罕地区,并一度深入到俾路支斯坦(Balochistan,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随后,赛德又领兵进攻克什米尔,突入克什米尔腹地,逼近斯利那加,但在当地军民的反抗下于年撤军,返回叶尔羌途中在斗拉特别奥里地(DaulatBegOldi,今印控克什米尔拉达克什约克河源头)得高原病病死。年,叶尔羌汗国的第三任君主阿布都克木(AbdulKarim)派遣其四个弟弟率军东征东察合台汗国(吐鲁番),俘虏马速汗(MansurKhan),东察合台汗国灭亡。

16世纪中叶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和叶尔羌汗国

再来看下哈萨克。

分别建立布哈拉和希瓦汗国的乌兹别克人开始适应在河中地区定居的生活,而贾尼别克汗及其后裔带领下的哈萨克人则继续坚持在锡尔河以北游牧,其所游牧的区域也被称为哈萨克草原(KazakhSteppe)。

到年不剌失汗即位的时候,哈萨克人实际已处于割据的状态,东部哈萨克草原由不剌失汗领有,西部则归阿赫默德汗领有,而以杜古姆汗为首的哈萨克人占据了七河地区(今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这三个区域的哈萨克人逐渐发展成哈萨克草原的三个“玉兹”(Zhuz,突厥语,意为“部分”或“方面”)。

七河地区的哈萨克人被称为“大玉兹”(UlyZhuz,即乌鲁玉兹,也称大帐哈萨克),位于哈萨克草原中部的哈萨克人被称为“中玉兹”(OrtaZhuz,奥尔塔玉兹,也称中帐哈萨克)而位于哈萨克草原西部的哈萨克人被称为“小玉兹”(KishiZhuz基希玉兹,也称小帐哈萨克)。

16世纪末开始,卫拉特人向西迁徙,不断进入哈萨克草原。17世纪20年代,卫拉特人(主要是杜尔伯特部)已经在哈萨克草原的托博尔河,伊施姆河一带游牧了。年,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刚即位,即率军攻入哈萨克草原,当时的哈萨克额什木汗(EsimKhan)亲自迎战,其子杨吉尔(SalqamZhangir)在作战中失利被俘,后杨吉尔逃脱,返回哈萨克草原。

17世纪30年代的哈萨克草原部落大致分布

年,巴图尔珲台吉又与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组织了五万联军远征哈萨克,双方各有胜负,游牧于七河地区的哈萨克大帐开始向卫拉特人臣服。年,鄂齐尔图汗进攻阿拉套山附近的吉尔吉斯人,命其子噶勒达玛攻打哈萨克人,哈萨克杨吉尔汗在此次战斗中战死,哈萨克人又处于分裂割据之中。

3.4满清(-)

元明时期把东北的渔猎名族统称为女真人(Jurchen),女真人一般被认为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肃慎”,隋唐时称“靺鞨”(读作“mòhé”),辽金时称“女真”,到了明朝初期女真人接受明朝招安归顺,有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明朝在其驻地先后设立建州三卫(即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由明朝受封世袭镇守边疆地区。

年,建州左卫领袖觉昌安(Giocangga,爱新觉罗氏)与其子塔克世(Taksi)被明朝误杀,塔克世之子努尔哈赤(Nurhaci)由此起兵复仇,先后征服了建州女真的其他部族,海西女真和部分野人女真。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在辽宁抚顺新宾县)称天命汗,国号“金”(区别于原来的金朝,史称“后金”)。

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HongTaiji)继承汗位,年,皇太极两次出征蒙古的察哈尔部,库登汗的曾孙林丹汗(孛儿只斤·林丹,又称“呼图克图汗”)因反对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其他信奉黄教的蒙古部族产生嫌隙,漠南蒙古各部纷纷归顺后金,甚至加入对林丹汗作战。年,林丹汗和外喀尔喀部却图汗(孛儿只斤·绰克图,又称为“绰克图汗”)率部进入安多(今青海),征服青海的鞑靼土默特部。

年,皇太极在年改沈阳为“盛京”,又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定满语(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将蒙古文字借来创制满文)为国语,同年,作为蒙古大汗并统领察哈尔部的林丹汗病死于祁连山夏日塔拉大草滩。年,多尔衮率军前往招降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和遗孀苏泰(叶赫那拉氏)献蒙古传国玉玺出降后金,大蒙古国正式宣告灭亡。

年,漠南蒙古诸部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早期俄国人称中国皇帝为博格达汗,称中国人为博格达人),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于当年率军入侵朝鲜,直取朝鲜京城汉阳城(今韩国首尔),年,朝鲜仁祖李倧向皇太极投降,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17世纪初,藏传佛教格鲁派已经在卫拉特地区广泛传播,但同时,噶举派的藏巴汗(丹迥旺波)、苯教土司顿月多吉、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以及喀尔喀部却图汗逐渐形成反格鲁派联盟,格鲁派在乌思藏的宗教地位岌岌可危。年卫藏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喇嘛和罗桑却吉坚赞喇嘛(即后来的四世班禅喇嘛)遣使绕道青海前往卫拉特求援。

年秋,固始汗率领一万卫拉特联军从伊犁出发远征青海,以和硕特部为主力,准噶尔部为左翼,土尔扈特部为右翼,越过黑达河大沼泽进入青海,年正月突袭在青海湖北岸的却图汗,却图汗在哈尔盖被擒杀,和硕特部控制安多(青海)。

年秋,固始汗以香客身份赴拉萨会见五世达赖喇嘛,为安抚藏巴汗,固始汗相约与藏巴汗以及达赖喇嘛一同派遣联合使团联络清朝。年5月,固始汗率军抵达康区,攻克甘孜、德格等地,次年十一月擒获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年,固始汗假意撤军返回青海,随后又秘密挥师入藏,藏巴汗的前藏部队被轻松击溃,年二月,藏巴汗在日喀则出降。

和硕特部在青海和乌思藏(卫藏)建立的政权被称为“和硕特汗国”,但卫藏地区仍然交由五世达赖管理,而和硕特部控制着卫藏的军事大权。

朝清的联合使团以咱雅班智达和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率领,年从卫藏出发,期间又绕道卫拉特,联络和硕特部的鄂齐尔图汗和阿巴赖台吉等,走了整整三年,才终于在年十月到达盛京(沈阳),这个时候作为朝清一方的藏巴汗都已经被固始汗消灭了。

年的清帝国及其周边形势

年,皇太极病死,其第九子福临(顺治帝)即位,由其叔多尔衮摄政。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顺治帝将首都迁至北京。

年,固始汗尊罗桑却吉坚赞为师,赠以“班禅博克多”的尊号,藏传佛教格鲁派确认他为第四世班禅喇嘛,并追认宗喀巴(第一世达赖喇嘛)的徒弟克主杰为第一世班禅,这是“班禅喇嘛”的由来。

年,固始汗与卫拉特各首领共23人又联名奉表贡清朝,清朝向固始汗“赐甲胄弓矢,俾辖诸厄鲁特”。

3.5沙俄在黑龙江的扩张(-)

再来看看黑龙江流域。

俄罗斯沙皇国自年建立雅库茨克以后,便以此为基地,开始频繁南下黑龙江流域。年,伊凡·莫斯科维奇率舰队航行至鄂霍茨克海,并向南航行至黑龙江河口。

而后金在基本统一了黑龙江下游地区之后,重点开始征伐黑龙江上游的索伦部(达斡尔人)。年12月,由于已经归顺的索伦部首领博穆博果尔不朝贡,皇太极派索海等发兵征讨。年9月,为彻底铲除博穆博果尔的势力,皇太极又派席特库等再次征讨索伦部,博穆博果尔被俘虏,其余索伦部落纷纷归顺。

年,沙皇命因诺雷·拜格提洛夫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的路并测绘维季姆河及其支流,直至黑龙江河口的地图,拜格提洛夫沿勒拿河南行至黑龙江水域并绘制了草图。以此为基础,年夏,雅库茨克长官费奥多尔·戈洛文(FyodorGolovin)派波雅科夫(VassiliPoyarkov)带领百余名哥萨克越过斯塔诺夫山脉(StanovoyRange,即外兴安岭),冬天到达结雅河(ZeyaRiver,清朝称“精奇里江”)。年2月,多尔衮派俄罗塞臣、沙尔虎达再度出兵索伦部,黑龙江上游的反清势力基本被肃清,索伦部被纳入清朝统辖。同年夏天,波雅科夫进入石勒喀河(ShilkarR.)流域,并前行至黑龙江口。

年春,勒拿河畔的哥萨克盐商哈巴罗夫(YerofeyKhabarov)自费组建武装队伍,从勒拿河和奥廖克马河到达黑龙江支流乌尔卡河(鄂尔河)河口(该地区当时为达斡尔人首领拉夫凯的领地)。

17世纪中叶的黑龙江流域的原住民部族分布

(参考吉田金一《17世纪中叶黑龙江流域的原住民》)

年冬,哈巴罗夫开始在黑龙江北岸建立要塞,命名为阿尔巴津(Albazino,即后来的雅克萨),年9月29日到达乌苏里江口的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附近,后沿着黑龙江抵达赫哲人(俄国称阿枪人)的居地乌扎拉村,在当地构筑营寨,起名“阿枪斯克”(Achansk)。

10月8日哈巴罗夫与宁古塔章京海色率领的清军发生战斗,即乌扎拉村之战,虽然清军人数占绝对优势,但几乎没有任何火器,而沙俄士兵则大多配有火绳枪,清军战败,这是沙俄军队与清朝军队的第一次冲突。

哈巴罗夫于年8月退回至精奇里江口,并在此过冬。年秋,德米特里·季诺维也夫(DimitryZinoviev)的人的增援部队赶到,因不服从指挥,哈巴罗夫被逮捕。季诺维也夫留下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OnufriyStepanov)指挥留守的部队,带领其余部队押解哈巴罗夫回莫斯科,后在哈巴罗夫的报告中将黑龙江正式命名为“阿穆尔河”(AmurRiver)。

清朝吸取乌扎拉村之战的教训,年在宁古塔(今吉林梅林市长汀镇)设立昂邦章京,沙尔虎达为首任章京,并开始征招朝鲜“鸟铳”手对俄作战。年夏,轻车都尉明安达礼自北京统兵赴东北,配合沙尔虎达出征。5月,清-朝联军与斯捷潘诺夫率领的几百名哥萨克部队在厚通江(今松花江)一带遭遇,在清-朝联军的强大火力下,俄军沿黑龙江撤退至上游呼玛河口的卡莫拉城堡(库马斯克,KamoraFortress)过冬。朝鲜称此次战役为“第一次罗禅征伐”,“罗禅”即当时朝鲜对俄国人的称呼。

年3月,明安达礼率清军猛攻卡莫拉城堡(库马斯克),后因粮草不支于四月中旬撤退。

17世纪中叶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年,清廷再次征调朝鲜“鸟铳”手,6月沙尔虎达率清-朝联军从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县)出发,不久在黑龙江与厚通江(今松花江)江口遭遇俄军,俄军溃败,斯捷潘诺夫战死。此即朝鲜所称“第二次罗禅征伐”。年,沙尔虎达去世,其子巴海继父业任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率军溯黑龙江上行,扫清了黑龙江上游的哥萨克残部,焚毁阿尔巴津城堡,但回师后未在此驻军。

3.6准噶尔汗国的崛起(-)

准噶尔部的巴图尔珲台吉于年临终前指定自己的第五子僧格(Sengge)为继承人。年,12岁的噶尔丹(Galdan,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与僧格同父异母)赴卫藏拉萨大昭寺接受五世达赖喇嘛灌顶,此后去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拜四世班禅喇嘛为师,班禅喇嘛去世后,他又回到大昭寺追随达赖喇嘛,期间与同为达赖喇嘛学生的桑结嘉错(年就任第五任第巴)结为好友。

附注:甘丹颇章,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达赖喇嘛在拉萨哲蚌寺的寝宫,五世达赖喇嘛掌政后,甘丹颇章等同于乌思藏政府。第巴(-年),藏语“头领”的意思,作为甘丹颇章的执政官,由青海和硕特首领和达赖喇嘛商定任命.

年,和硕特部阿巴赖台吉和鄂齐尔图汗发生冲突,失败后退往亚依克河(今乌拉尔河)与土尔扈特人同牧。两年后,和硕特部昆都仑乌巴什和杜尔伯特部达延鄂木布也率部众西迁至伏尔加河游牧。西北部的卫拉特人逐渐淡出额尔齐斯河中下游流域。

年,卫拉特准噶尔部首领僧格被同父异母的兄弟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杀害,噶尔丹从西藏返回,取得僧格旧部的拥戴,并在其叔叔楚琥尔乌巴什(楚库尔)以及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的支持下,在阿尔泰山地区击败了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车臣被杀,卓特巴巴图尔逃往青海。

年,噶尔丹又向其叔叔楚琥尔乌巴什发动进攻,但未能得胜,只得求救于鄂齐尔图汗。三年后噶尔丹再次进攻楚琥尔乌巴什,楚琥尔乌巴什被击败,不久,噶尔丹又率部进攻鄂齐尔图汗,年底,鄂齐图汗在沙喇伯勒被俘虏,噶尔丹基本统一了天山以北的卫拉特诸部。

准噶尔部世系之二

(巴图尔珲台吉-僧格/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拍自《卫拉特史纲》,黄色标记为本文所提及的人物)

年,五世达赖喇嘛赐予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称号,准噶尔汗国(DzungarKhanate)正式建立,同年,噶尔丹又出兵征服隶属于叶尔羌汗国的哈密,吐鲁番和焉耆(Karasahr,读作“yānqí”)。

而此时的叶尔羌汗国正爆发伊斯兰黑色派和白山派的内乱。年,叶尔羌汗国君主伊斯玛业勒(IsmailKhan)大力扶植黑山派,镇压白山派,白山派阿帕克和卓(AfaqKhoja,伊达雅图勒拉)远走乌思藏求助于五世达赖及桑结嘉措,五世达赖致信给噶尔丹,希望他帮助阿帕克和卓返回叶尔羌。

年,噶尔丹在阿帕克和卓的协助下直取叶尔羌,俘虏伊斯玛业勒并将其监禁于伊犁,并在叶尔羌汗国扶植阿帕克和卓傀儡政权。

附注: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派和卓的始祖为16世纪初布哈拉汗国伊斯兰教纳克什班迪教团(Naqshbandi)领袖玛哈图木·阿杂木(MaxdumiAzam),他死后诸子展开教权争夺,其长子玛木特·阿杂木(MuhammadEmin,阿帕克和卓的祖父)发展成为白山派(白帽派),其第七子伊萨克·瓦里(IshaqWali)发展成为黑山派(黑帽派).

同时在年,哈萨克的头克汗(TaukeKhan,杨吉尔之子)即位,两年后,噶尔丹开始进攻哈萨克,一路攻城掠地,势不可挡,直入锡尔河北岸,但被头克汗击败,退回准噶尔。

年,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统兵再次进攻锡尔河中上游,攻陷塔什干城,俘获头克汗的儿子,如此,哈萨克人的城镇相继被准噶尔人攻破,年准噶尔人攻下塞兰城(Sairam,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塞兰市),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及锡尔河中上游一带均被准噶尔人占据。

17世纪80年代的准噶尔汗国

3.7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军进攻卡莫拉城堡的第二年,即年,阿法纳西·帕什科夫(AfanasyPashkov)经贝加尔湖到达石勒喀河,在尼布楚河口处建立要塞,称涅尔琴斯克(Nerchinsk),即清朝后来所称“尼布楚”。

年,被流放到叶尼塞斯克的波兰人尼基弗尔·切尔尼戈夫斯基(NikiforChernigovsky)组织84位哥萨克人来到被毁的阿尔巴津,建立起自己的小王国,取名“Jaxa”(即“雅克萨”),后来他得到俄国政府赦免,被任命为阿尔巴津城管事。而此时的清朝正忙于平定南方的三藩之乱,无暇北顾。

年,三藩之乱被彻底平叛,年,清朝即设立黑龙江将军,扩建位于黑龙江和精奇里江(结雅河)河口的瑷珲城(读作“àihún”,旧瑷珲城,在今黑龙江东岸)。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开始全面出兵前的准备,首先将精奇里江流域的结雅斯克堡、多隆斯克堡等俄国据点摧毁,至年雅克萨城已成为俄军在黑龙江流域的一座孤城。

年,清廷分别致书雅克萨俄官和沙皇,晓谕云:“今尔等若撤至雅库地方,以雅库(编者注,即雅库茨克)为界,于该地捕貂纳税,不入我界,悉行送还我逃人,我亦将尔属降人送回,……若执迷不悟仍行顽抗,则大军进剿,定将毁灭雅克萨城,尽除尔众,彼时追悔莫及矣”(类似于现在人民日报的“勿谓言之不预也”)。

不久,彭春率领清军三千人围攻雅克萨,并于5月25日发起总攻,俄军投降,此时的阿尔巴津总督阿列克谢·托尔布津(AlexeiTolbouzine)被清军遣归尼布楚,发誓不再返回雅克萨。清军回防后,正值从托博尔斯克赶来援助雅克萨的由六百余名哥萨克组成的拜顿军团到达尼布楚。

8月下旬,托尔布津率领俄军重返雅克萨,重修雅克萨城堡。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奉命率军重新攻打雅克萨,7月20日,清军开始围困雅克萨城,9月,托尔布津中炮身亡,拜顿继任督军。

正在雅克萨城被围之时,俄国信使尼基弗尔·文纽科夫于9月下旬到达北京,向清朝呈送了彼得大帝的国书,希望双方停战,互相派遣使臣商谈两国定界,还称:“为求和好而议定边界之事,伊大使随后来奏,不久即可到达”。

11月24日,文纽科夫携带清朝致沙皇的国书离京回国。12月,萨布素奉命撤围,此时在被清军围困5个月后,雅克萨城内原有的名俄军只剩名。年5月,清军再次后撤20里。

而早在年2月5日,俄国已任命御前大臣戈洛文(即原雅库茨克长官)为全权大使,率使团从莫斯科启程前往远东与清朝谈判,并于年9月中旬抵达贝加尔湖东南的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

得知俄国使团抵达边境的消息,年5月30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舅舅佟国纲及耶稣会士徐日升(TomasPereira,葡萄牙人)、张诚(Jean-FrancoisGerbillon,法国人)等人启程取道喀尔喀蒙古前往色楞格斯克会谈。

而此时的喀尔喀蒙古正在经历内乱。

清朝初年,原来格哷森札札赉尔领有的外喀尔喀7部已演变为3大部,即扎萨克汗部,土谢图汗部和车臣汗部。年,扎萨克图汗部发生内乱,部分属民逃往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拒绝向扎萨克图汗成衮交还逃逸人口,二人结仇。

年,成衮去世,其子沙喇继位扎萨克图汗。年,沙喇与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结盟对抗土谢图汗,同年秋天,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得知沙喇动向,联络阿拉善的罗卜藏衮布拉布坦,领兵一万出击扎萨克图汗部,沙喇被杀,在扎萨克汗部的噶尔丹胞弟多尔济扎布也被杀,沙喇之弟策旺扎布即位扎萨克图汗。

年,土谢图汗得知俄国使臣戈洛文已抵达色楞格斯克,且俄军仅有五百士兵,便派弟弟巴图尔率军四千人包围了乌丁斯克和色楞格斯克,但不久噶尔丹开始东征喀尔喀,巴图尔匆匆撤军返回草原。

年5月,噶尔丹发兵以讨伐土谢图汗为名,领兵三万出科布多,东征喀尔喀三部。7月下旬索额图的清朝使团到达喀尔喀蒙古克鲁伦河附近,为战火所阻,奉命返京。

准噶尔军队轻松击溃了喀尔喀右翼的扎萨克图汗部,和托辉特部,又战胜了土谢图汗长子噶勒丹多尔济的部队。至8月30日,噶尔丹已横扫喀尔喀全境,扎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举族南迁,逃入清朝边界,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和哲布尊丹巴一世(罗布藏旺布札木萨,察珲多尔济之弟)败走内蒙古苏尼特地界(今内蒙古锡林郭勒一带),寻求清朝保护。9月,喀尔喀三部正式归附清朝,康熙帝准其内附,并为之安插牧地。

附注:和托辉特部(Khotogoid),名义上隶属于扎萨克图汗部,实际上为一独立部落,俄国人称之为“阿勒坦汗国”,居住在乌布苏湖和东面的德勒格尔河之间,并管辖唐努山麓的乌梁海部落(即唐努乌梁海),年,清廷封和托辉特部珲台吉俄木布额尔德尼为扎萨克.

而此时叶尔羌汗国叛乱,噶尔丹立即回军,但不待噶尔丹回到准噶尔,留守本土的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已经平定了叛乱,噶尔丹开始猜忌策妄阿拉布坦,不久策旺阿拉布坦的弟弟索诺布阿拉布坦被噶尔丹暗杀,策妄阿拉布坦率五千部众逃往博尔塔拉,并击败了噶尔丹亲率的两千追兵,之后噶尔丹被阻于阿尔泰山以东的科布多地区。

年年初,戈洛文派秘书官伊凡·洛吉诺夫绕道尼布楚经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抵达北京,双方约定以尼布楚为谈判地点。7月31日,索额图等率清朝使团抵达尼布楚城附近,8月19日,戈洛文率俄国使团抵达尼布楚。

结合耶稣会士和俄外交文献的记载,8月22日的第一次正式会谈,戈洛文提出以阿穆尔河(AmurR.清朝称“黑龙江”)为界,被索额图拒绝,主张以贝加尔湖为界。23日再次会谈时,戈洛文提出以布列亚河(BreyaR.,清朝称“牛满江”)或结雅河(ZeyaR.,清朝称“精奇里江”)为界,索额图表示清朝愿以尼布楚为界,即以石勒喀河(ShilkaR.)和音果达河(IngodaR.)为界,可将尼布楚(Nerchinsk)划给俄国,双方激烈争论,会谈中止。

24日起,双方各派译员,提出各自方案,经多次磋商,基本同意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9月1日,双方在外兴安岭东北部的诺斯山脉(NossM.)的划界问题上产生争议,诺兹山分北段和南段,诺兹山北段沿海岸一直向北延伸至北极,南段位于乌第河以南,俄国人问是按北段还是南段划界,清朝大臣们不了解情况,说是北段,被俄国人严辞拒绝,双方最终商定乌第河谷留待日后再解决。

年尼布楚会谈中俄边界线方案谈判过程

(参考《俄中两国外交文献汇编(-)》(俄方文献)、《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和《张诚日记》(中方随行耶稣会士日记))

(图中,黄线为17世纪80年代初沙俄的实际控制线;绿线为戈洛文先后提出的4种划界方案,即分别以阿穆尔河(黑龙江),布列亚河(牛满江),结雅河(精奇里江),以及雅克萨为界;橙线为索额图等先后提出的划界方案,即分别以贝加尔湖,尼布楚(涅尔琴斯克),诺兹山(北段)为界;红线为最后达成的边界线,即以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格尔毕齐河和石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为界;黄色区域为参考拉丁文版《尼布楚条约》界于兴安岭(诺斯山)与乌第河之间的待议区)

9月7日的第二次正式会谈,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国称《涅尔琴斯克条约》),同意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两国国界以格尔必齐河河源沿“石大兴安岭”直达入海,界于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的地区待议。条约中明确使用“中国”一词指代清朝,国体意义上的“中国”正式出现在国际文件上。以下,自年后的“中国”或“清朝”均意指中国。

《尼布楚条约》拉丁文原件影印件(中方撰写俄方保存本),俄方的腊印章已融化

3.8清朝平定青海和西藏(-)

年,噶尔丹驻地科布多发生大旱,噶尔丹被迫率军东征,此时,策妄阿拉布坦乘虚占据了准噶尔本部,噶尔丹的兵源和粮饷被断,于是再次向东出征喀尔喀蒙古。6月21日,噶尔丹在乌尔会河击败清军,此后一路乘胜追击,兵锋直指距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克尔克腾旗之西)。七月,康熙帝御驾亲征,9月4日,清兵与准噶尔军会战于乌兰布通,噶尔丹兵败,但得以从容撤退逃回科布多。

年,噶尔丹遭到策妄阿拉布坦攻击,粮食物资被抢空,但在拉萨的第巴桑结嘉措(联系上下文,桑结嘉措与噶尔丹同为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的支持下,得以与策妄阿拉布坦议和。

年5月,噶尔丹在再次进军喀尔喀,抵达克鲁伦河流域,年,清军分三路北上,康熙帝亲率中路军进抵克鲁伦河,噶尔丹闻讯率主力避走,遭遇费扬古所率西路清军,两军决战于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南的宗莫德),噶尔丹战败,妻子亦战死。

年三月,康熙帝前往宁夏组织对噶尔丹的包围,清兵进抵狼居胥山,噶尔丹之子塞卜腾巴尔珠尔被费扬古擒获,是年闰三月十三日,噶尔丹死于科布多,至此,清朝完全控制了喀尔喀。

噶尔丹去世后,甘丹颇章第巴桑结嘉措代表五世达赖遣使授与策妄阿拉布坦“珲台吉”称号,并对外承认了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实际五世达赖在年已圆寂,因当时西藏仍在与拉达克和不丹开战,桑结嘉措依照五世达赖遗愿,隐瞒其死讯长达十五年之久)。

年,策妄阿拉布坦成为准噶尔的“珲台吉”后不久,便派大策零西征打击哈萨克,侵入哈萨克草原南部,攻占塞兰城,又进占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哈萨克草原。约在年左右,准噶尔出兵重新控制了天山南路,不再立叶尔羌汗,叶尔羌汗国至此彻底并入准噶尔汗国。

年,青海和硕特拉藏汗率兵南下拉萨,桑结嘉措被抓,后被处死。

年,俄国军队沿额尔齐斯河而上,开始在亚梅什湖附近修筑亚梅舍(Yamyshevo)要塞,。年,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策零敦多布(大策零敦多布,以下简称大策零)包围了亚梅舍沃要塞,俄军被驱逐,要塞被准噶尔人摧毁。同年,大策零又率六千准噶尔军从和阗(今新疆和田)出发,昼伏夜行,经阿克塞钦,秘密潜入卫藏,发动了史上堪称奇迹的长途奔袭战。年12月2日,大策零攻占拉萨,拉藏汗被杀,准噶尔在卫藏建立统治,并一路东进占领了波密。

年,清廷自四川出兵,但是被大策零击败。年,清廷再次发兵,以恂勤王胤禵(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兵分三路出击青海,10月16日,大策零兵败逃回准噶尔。康熙帝以康济鼐、阿尔布巴、颇罗鼐等为噶伦,共同管理卫藏。年,康熙帝亲撰“御制平定西藏碑”碑文,刻立于布达拉宫门前。

年底,康熙帝去世,雍正帝(胤禛,四阿哥)即位。年,罗卜藏丹津(固始汗之孙,拉藏汗的叔叔)联合青海蒙古各部并联络准噶尔一起反清,自称“达赖珲台吉”。雍正帝派年羹尧,岳钟祺率军西征,年,罗卜藏丹津被岳钟祺击败,逃往准噶尔汗国。

事后,清廷置青海办事大臣(后改驻地为西宁,又称为西宁办事大臣),总理青海事务,规定蒙古人在黄河以北游牧,藏人在黄河以南游牧。年,又置西藏办事大臣(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监理卫藏政务。

3.9中俄恰克图条约(-)

年,沙俄为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爆发战争,史称“大北方战争”,沙俄全面击溃瑞典,年沙俄开始在涅瓦河口兴建彼得保罗要塞(PeterPaulFortress),后发展成为圣彼得堡,年-年彼得一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年,彼得一世自称皇帝,即彼得大帝,创立俄罗斯帝国,简称“帝俄”。

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东段边界得到确认,但是自额尔古纳河以西的边界尚未划分,清朝希望能够尽早划定该边界。

年,彼得大帝离世,他的女儿叶卡捷琳娜一世即位沙皇。8月11日,叶卡捷琳娜一世派遣萨瓦·卢古辛斯基(SavaRaguzinsky)为特遣驻中国全权大臣,来北京谈判通商和边界问题。

萨瓦使团于年底抵达北京,双方在北京进行了六个月的谈判,达成了原则性的初步协议,决定蒙古北部的中俄边界由两国代表在边境上举行专门会议商谈划定。

年6月,萨瓦抵达恰克图以东10km的布尔河畔,与清朝代表继续谈判边界问题。时任清朝首席代表为隆科多,另有策凌,四格和图里琛三人。7月3日,双方正式会谈,隆科多坚持清朝主张的以安加拉河为界,收回被俄国蚕食的贝加尔湖周边的蒙古牧地,萨瓦则宣称俄国欧洲部队即将东调。

此时,隆科多私抄玉牒案被揭发,雍正帝以大不敬罪将其押回北京,由策凌充代首席代表。隆科多离去不久,策凌即按萨瓦所题划界方案达成协议。8月30日,双方签订划界条约,以签约地点布尔河为名,称《布连斯奇界约》。

《布连斯奇界约》签订后,中方派侍前侍卫瑚毕图,喀尔喀君王那彦泰会同俄国界务官格拉什诺夫勘定恰克图以东至额尔古纳河畔的边界,设立界标63个,10月24日互换界约于额尔古纳河上游的阿巴哈依图(即年《中俄满洲里条约》中称的阿巴该图)山麓,称《阿巴哈依图界约》。同时,中方派大臣四格,员外郎宝福,台吉额尔布坦,会同俄国界务官阔留赤甫勘定恰克图以西至沙毕那依岭的边界,设立界标24个,11月8日互换界约,称《色楞格界约》。

双方代表根据在北京达成的原则性协议和已签订的《布连斯奇界约》,拟成全面性条约的草案,报请本国政府批准后,于年6月25日在恰克图签字互换生效,即《恰克图条约》。《恰克图条约》重申《布连斯奇界约》的两国划界原则,而《尼布楚条约》规定的乌第河以南外兴安岭以北地区继续待议。

年中俄布连斯奇界约

(参考LiNarangoa《HistoricalAtlasofNortheastAsia-》,图中红线为年《尼布楚条约》确定的中俄东部边界,黄线为年前俄罗斯沙皇国的实际控制线,橙线为年《布连斯奇界约》确定的中俄边界线)

3.10“西伯利亚堡垒线”的建立(-)

在18世纪初,哈萨克头克汗基本统一了哈萨克,并分别任命三个人管辖三个玉兹,即以图列(又译秋勒,或迪乌尔)管辖大玉兹,以卡兹别克管辖中玉兹,以艾佳克(又译阿依铁开,或阿依迪亚克)管辖小玉兹,头克汗本人则驻于突厥斯坦城(Turkistan,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年春,进入哈萨克草原的准噶尔军队在巴尔喀什湖东北阿亚古斯河畔与哈萨克人遭遇,哈萨克人战败,从此准噶尔人占据了阿亚古斯河东北部毕叶河至哈屯河之间的草原地带。不久,哈萨克头克汗去世,赛买克汗继承汗位,各玉兹开始各自为政。当时赛买克汗和库什克汗统治中玉兹,统治大玉兹的是卓勒巴尔斯汗,统治小玉兹的是阿布勒海尔汗。18世纪20年代初,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被推举为大汗。

年春,装备精良的准噶尔大军又出其不意地出现塔拉斯河畔,大玉兹的哈萨克人在准噶尔的猛烈攻击下四散逃命,年,准噶尔军队推进到锡尔河流域,先后攻占了突厥斯坦,塞兰,塔什干等城镇,兵锋已到达哈萨克草原西部小玉兹的领地。此时的哈萨克人已失去了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大玉兹和中玉兹的部分部落被迫臣服于准噶尔汗国。

不愿接受准噶尔统治的哈萨克人部分向南逃亡,进入乌兹别克人的领地;一部分小玉兹的哈萨克人渡过恩巴河,攻占了卡尔梅克人(西迁的卫拉特人)在乌拉尔河流域的部分领地;中玉兹的部分哈萨克人向北迁徙,一直到奥里河和乌伊河,赶走了当地的许多巴什基人。从年直至年哈萨克人重新组织起来抵抗准噶尔人的五年大逃难时期,被哈萨克人成为“大灾大难之年”。

绘制于18世纪三十年代的准噶尔汗国地图(雷纳特1号图)

(为托忒文地图,18世纪初瑞典炮兵雷纳特(JohanGustavRenat)在波尔塔瓦被俄国俘虏流放西伯利亚,后又被准噶尔人掳走,年带着两幅地图回到瑞典,据雷纳特称,该托忒文地图是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凌亲自绘制)

自18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向俄国提出保护申请,年,阿布勒海尔汗遣使前往圣彼得堡,称代表整个哈萨克族臣服于俄国。年底,一些小玉兹部落的贵族宣誓加入俄罗斯帝国国籍,不久,中玉兹西部的塞买克汗也宣誓臣服俄国,中玉兹东部的巴拉克汗仍坚持独立。年,阿布勒海尔汗又派遣使团抵达圣彼得堡,表示整个哈萨克名族的臣服。

年8月,俄国军队占据了巴什基人的领地奥里河口,建立奥伦堡城(今奥尔斯克)。年左右,塞买克汗去世,阿布勒班毕特汗(头克汗的次子)和阿布贲共同掌管中玉兹西部部落。

年,阿布勒海尔汗被要求前往奥伦堡再次宣誓臣服俄国,俄国基本完成对哈萨克小玉兹的兼并。年,阿布勒班毕特汗和阿布贲又在奥伦堡宣誓臣服于俄国,不久,巴什基人首领卡拉萨尔卡带领部分哈萨克人袭击准噶尔,同年12月,继承汗位的噶尔丹策零(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派出约1.5万人的部队攻入哈萨克草原进行报复,准噶尔人甚至在年伊施姆河的一次战斗中俘虏了中玉兹首领阿布贲,中玉兹各部又向准噶尔屈服称臣。

在准噶尔的不断打击下,年,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第三次宣誓臣服俄国,中玉兹的巴拉克汗和阿布勒班毕特汗也宣誓臣服俄国。

年8月,中玉兹巴拉克汗在一次冲突中击毙了小玉兹阿布勒海尔汗,两年后又被人毒死,阿布贲逐渐成为中玉兹真正的首领。

为增强对哈萨克人的控制力,至18世纪后半叶,俄军已经构筑成一条从古里耶夫(Guryev),乌拉尔斯克(Uralsk),奥伦堡(Orenburg),奥尔斯克(Orsk),鄂木斯克(Omsk),一直到乌斯季卡缅因诺尔斯克(Ust-Kamenogorsk,清朝称“锵格图喇”)的堡垒线,并继续往南推进,构筑堡垒。

18世纪末的西伯利亚堡垒线

于此同时,17世纪末开始,在布哈拉汗国的费尔干纳地区,信仰伊斯兰苏菲主义的和卓们开始了领地自由化。约年左右,费尔干纳地区的明格部落首领沙鲁克(Shahrukh)开始反抗宗教政权,并于年摆脱了布哈拉汗国的统治,定都浩罕,建立浩罕汗国(KhokandKhanate)。

3.11清朝讨伐准噶尔的开始(-)

早在年,康熙帝就派遣图里琛出使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卫拉特土尔扈特部,以赞扬土尔扈特部向清朝纳贡,同时也为孤立准噶尔。也就在中俄恰克图边界谈判的年,策妄阿拉布坦病死,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

年,《恰克图条约》正式签订后,清廷收到新即位的彼得二世给雍正帝的国书,正式得知新沙皇即位的消息,清朝决定派遣使团赴俄国祝贺彼得二世即位。年2月7日,侍郎托时(Toshi)率领的清朝使团(包括奉旨报聘土尔扈特部的满泰使团),从恰克图进入俄国,在护送官伊万·格拉祖诺夫的陪同下,取道色楞格斯克前往莫斯科。而就在年1月18日,彼得二世已经病逝,由其姑母安娜·伊万诺夫娜继承皇位。

年1月14日,托时使团进入莫斯科。托时受命在向俄国枢密院递交公函时传达雍正帝的口谕,口谕内容包括四点:一,通知俄国,清朝决定派军队讨伐准噶尔;二,清朝平定准噶尔后将就与俄国接壤的准噶尔地区的划定与俄国协商;三,希望俄国对逃入俄境的准噶尔平民严加控制,将准噶尔领主和宰桑交还给清朝;四,请俄国为赴土尔扈特部的满泰使团提供方便。

3月8日,托时使团携带着女皇赠送给雍正帝的礼物离开莫斯科,于7月18日到达托博尔斯克。于此同时,满泰使团离开莫斯科赴伏尔加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完成使命后于9月5日抵达托博尔斯克,与托时会合,年2月14日自恰克图入境回国。

年雍正帝又派内阁学士德新等出使俄国,以祝贺安娜即位沙皇。当年夏季德新使团从恰克图进入俄国,10月8日,抵达伊尔库茨克,年1月18日与返回的托时使团相遇于楚雷姆河(ChulymR.)畔的恰尔达特村。2月18日德新使团抵达托博尔斯克后,在外务委员会秘书巴库宁的陪同下于4月27日进入彼得堡。德新使团在彼得堡期间,再次向俄国通报清军将征伐准噶尔,同时还提及乌第河争议地区划界问题。

年托时出使俄国路线图

于此同时,年六月,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打败傅尔丹所部清军,年,噶尔丹策零,策零敦多布(小策零敦多布,以下简称小策零)东征喀尔喀,进兵至克鲁伦河。六月,清额附策凌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年,噶尔丹策零遣使与清廷议和,双方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

3.12准噶尔的溃败(-)

清准在相安无事了10年后,准噶尔陷入内乱。

年,准噶尔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即位,长子达尔扎则与之争位,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后来被杀,达尔扎即位。众人不服喇嘛达尔扎的统治,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和辉特部纷纷要摆脱绰罗斯部(准噶尔部)而独立。大策零的孙子达瓦齐和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密谋拥立策妄远什(噶尔丹策零第三子)为可汗,事情败露,二人逃奔哈萨克。年,达瓦齐趁达尔扎不备,偷袭伊犁,达尔扎被杀,达瓦齐即位。

不久,达瓦齐又与阿睦尔撒纳反目,年,阿睦尔撒纳投降清朝。年,乾隆帝分两路发兵准噶尔,北路军以班第(孛儿只斤氏)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西路军以永常(董鄂氏)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定边右副将军。五月,清军进占伊犁,达瓦齐败退至格登山(今昭苏与哈萨克斯坦边界),又逃至乌什,被乌什伯克霍集斯诱擒后缚送清军。

原逃亡到准噶尔的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联系上下文,固始汗的孙子,年在青海叛乱失败后逃亡准噶尔)也被清军抓获,至此准噶尔汗国覆灭。达瓦齐和罗卜藏丹津被送至北京,被乾隆帝赦免,两人均留居北京,达瓦齐被封为绰罗斯和硕亲王。

清军平定伊犁后,西征大军陆续撤回内地,仅留少量兵力驻防伊犁,乌鲁木齐等地。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叛逃至楚呼楚(今新疆塔城),与其旧部相约反叛清朝。班第在东撤时被叛军围困,突围不成后自刭。乾隆帝闻讯,以策楞为定西将军,再次发兵,讨伐阿睦尔撒纳。

年三月,策楞重新攻占伊犁,阿睦尔撒纳逃至哈萨克阿布赉汗处。年,阿布赉向清朝称臣纳贡,阿睦尔撒纳又经锵格尔图喇逃至俄国境内,年底在托博尔斯克染天花而死。

接下来,大小和卓出场了。

波罗尼都和霍集占为原白山派阿帕克和卓的曾孙,哥哥波罗尼都被称为“大和卓”,弟弟霍集占被称为“小和卓”。年清军攻克伊犁后,定北将军班第释放了被准噶尔囚禁的大小和卓兄弟,并命波罗尼都去天山南路招抚旧部。但不久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霍集占乘机从伊犁返回叶尔羌,劝说哥哥波罗尼都举兵自立。波罗尼都起初不愿背叛清廷,但后来霍集占杀死副都统阿敏道,并自称“巴图尔汗”,波罗尼都只能就范,史称“大小和卓之乱”。

年秋,定边将军兆惠(乌雅氏)统兵三千进攻叶尔羌,次年1月,大破大小和卓军队,大小和卓向西逃往葱岭(帕米尔高原)。兆惠进入喀什噶尔后,派参赞大臣明瑞(富察氏)和都统富德(瓜尔佳氏)等率军追击大小和卓。

明瑞于闰六月帅两千人启程进入葱岭,由色勒库尔过哈喇库勒(今塔吉克斯坦喀拉湖),前锋九百人在霍斯库鲁克岭(后称和什库珠克,在喀拉湖以北)追上大小和卓的六千余人部队,明瑞且战且走,才击退和卓兵。七月初,富德在喀喇乌苏与明瑞会合,七月九日,清兵追至阿尔楚尔(今塔吉克斯坦穆尔加布区东南),与和卓兵鏖战一日,大小和卓向西败退。

十一日,富德与明瑞等率兵一千余人,进至伊西洱库尔淖尔(今塔吉克斯坦叶什勒池),和卓军溃败,大小和卓仅携几百人继续向西越过大岭,逃入巴达克山,富德则继续率军追剿至巴达克山边境衮都附近,巴达克山苏丹素勒坦沙(清史中的称呼,很可能是对“苏丹”的音译)将大小和卓杀死后交换给清军,而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Samsaq)则被奶妈带走,辗转逃亡至浩罕汗国。

至此,西至巴尔喀什湖南至葱岭的西域地区被纳入清朝版图,年,乾隆亲撰碑文,在伊犁格登山树立“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即“格登纪功碑”。又于葱岭伊西洱库尔淖尔东岸树立“御制平定回部伊西洱库尔淖尔勒铭碑”,即“乾隆纪功碑”。

清军平定大小和卓

未完。。。

下接中·俄(中篇)——大清帝国的北方疆域

************************************************************************************************

Fred的书摊在孔网开张已经两年了,欢迎进店参观,专卖外文原版老地图集,买不起看看也是好的哦??

人当诗意的栖居

Fullofmerit,yetpoetically,

manDwellsonthisearth

VollVerdienst,dochdichterisch,

wohntderMenschaufderErde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zz/8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