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春节档,已经到了尾声。除了《流浪地球》继续高歌猛进,其它影片的大致成绩基本清晰了。这当中成龙主演的《神探蒲松龄》录得票房1.4亿,是他近年来成绩较差的作品。于是,“过气论”的声音也再次浮现。

出现这种情况,当然跟大哥的年纪有关系,他已经65岁了;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不是围绕成龙的动作优势进行设计的——要知道,他那部一年前的《功夫瑜伽》还卖了16亿——而把他作为了旁观者和见证者使用。这当然,就差了点意思。

所以我说,小看谁,也别小看成龙本人。如果没有真功夫,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怎么来的?但是,大哥的绝技也不光是靠打,人家也是偷师的高手,这篇文章就为揭揭秘。

前年出版的谈话录《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一书里,晚年的奥逊·威尔斯口无遮拦地“点评”了一大堆影人影事,其中他对卓别林的不屑和对巴斯特·基顿的追捧形成了一个很鲜明的对比。

在奥胖的口中,卓别林是一个习惯将他人的创作贡献全部揽于自己名下的自私鬼,竭力对外塑造一个全能喜剧天才的形象,并且不允许别人破坏他的“神话”。

奥胖多次强调,真正称得上是默片喜剧天才的并非人尽皆知的卓别林,而是与他同时期的基顿以及哈罗德·劳埃德,因为他们两人作品里的“梗”(gag)最具独创性和视觉性,这一点远比卓别林更纯粹。奥胖十分推崇基顿的《将军号》(),甚至说它“几乎可以算是影史最伟大的作品了”。

这位好莱坞怪才的评价虽说带着点主观倾向——与卓别林合作《凡尔杜先生》()时曾因署名权而闹得很不愉快,但对于一个喜欢基顿的粉丝来说,听到这番褒扬还是有点小兴奋的(心里默默点头)。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样以默片喜剧而成名的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始终处在卓别林的“阴影”之下,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首先基顿在年代的成就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当时的名气也不输卓别林,但这一切的辉煌都过早地停止在了年。

那一年,他选择从独立制片转向大制片厂——加盟米高梅,对于习惯了小团队集体创作和现场即兴发挥的基顿喜剧来说,加入大制片厂无疑是一道致命伤,再加上他自身越发严重的酗酒问题、婚姻家庭问题等内外困扰,本处于事业巅峰期的基顿没能在进入有声片时代后延续辉煌,一代传奇就这样早早地在年代初便隐没。

在他初入米高梅的大制作,也是作为最后一部代表作的《摄影师》()之后,失去创作活力与号召力的基顿只能继续拍着一部又一部寡淡的短片。等到再次在《日落大道》()这样的好莱坞主流长片中看到他时,他已是一个老人,并且只是一个仅露几面的客串小角色。

《日落大道》与《舞台春秋》里的老年基顿

两年后,他受卓别林邀请参演了《舞台春秋》(),这是两位默片巨星的唯一一次同台演出,也是一部带有半自传性和电影人自指的忧伤喜剧。

影片最后十分钟,卓别林与基顿在舞台上重现默片喜剧表演的段落让人动容,尤其是卓别林尴尬地被人抬着、面向台下观众说的那句一语双关的台词——“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我很想继续下去,但我卡住了”,偏于画面一角的基顿默默地看着老友离开,然后幕布拉上,俨然是两位巨星的谢幕演出。

基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自己最喜欢的同行演员正是卓别林,其实两人走的本就是有所区别的不同喜剧路线,基顿一直专注于精心设计的场面调度和身体极限挑战,而卓别林则以他的感性为打闹喜剧注入了更多的情感与人文。

所以有人说基顿的作品“更电影”,因为他是真正的在用视觉讲故事,并且对电影本体有着高度的自觉,比如那部《福尔摩斯二世》()已然堪称神作,更是一部具备十足娱乐性的元电影。

豆瓣评分9.4的《福尔摩斯二世》强烈推荐

令人欣慰的是,晚年落魄的基顿以及他的作品在六十年代的时候重新引起了世人







































白癜风的早期症状都有哪些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zz/3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