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

创作时间:年

尺寸:77×53厘米   

材质:油画、木板

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

列奥纳多.达.芬奇(-年)是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不仅是天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诗人、哲学家和音乐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等。 

作品欣赏:《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袒露的胸部显示了这位妇女的健康、华贵和青春的美。在背景处理上,达.芬奇运用的是“空气透视法”,让后面的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都推向遥远的深处,仿佛这一切都被笼罩在薄雾里,以此来突出形象的地位。作品现藏于法国卢浮宫。

《月夜》

创作时间:年

尺寸:×厘米

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

画家克拉姆斯科依是俄罗斯巡回展画派的领导人之一。曾求学于彼得堡美术学院,后因不满学院教育的保守思想离去。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的艺术活动主要致力于肖像画。

作品欣赏:《月夜》是被人称为“爱情诗”的风景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与作者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称为姊妹篇。作品现藏于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大宫女》

创作时间:年

尺寸:91×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

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年)。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那时,他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由于他用功、认真,17岁的安格尔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画家了。尤其推崇拉斐尔·桑西。经过达维特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达维特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作品欣赏:画中女子的打扮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人,她包着土耳其头巾,手拿孔雀羽扇,就连衬景的绸缎也散发着异国的光彩。在西方人的脑海里,她们的确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不过,安格尔笔下女子的意义还不仅如此。《大宫女》就严格的古典风格去要求,确实存在很多“越轨”之处,首先,色彩的“音域”受到严重破坏,背景上很强的蓝色和裸体肌肤的黄色,以及人体的明暗和粉红色调极不谐调,其次是前面所说的夸张了的形体,这个女裸体几乎成了变形美的一种试验,他从来不是当时所理解的那种意义的‘古典主义者’。”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安格尔具有他的探索勇气,尽管他所画的这个人物是有着很大的虚构性。作品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玛丽皇后在马赛港登陆》

尺寸:×厘米

材质:油画

作者:鲁本斯.佛兰德斯(德国)

画家鲁本斯(—年)生于德国的一个小镇赛根。这30年里,是大师艺术最成熟最多产的时期,佛兰德斯巴洛克画风的首创者鲁本斯一生共为我们留下了二千多幅题材各异的作品。大师不但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而且知识渊博,精通7国语言,善于办理外交事务。1-年间,被执政当局聘为外交顾问,4年被封为贵族头衔。多次以大使资格及谈判代表身份出使各国,以寻求独立与民族自治的道路。

作品欣赏:鲁本斯以半神话半浪漫主义的虚构手法将这真实人物与事件融进虚幻的颂扬环景中。美第奇家族是法国著名的名门望族,玛丽·德·美第奇曾为法国摄政皇后,她由意大利宫廷侍者簇拥着。曳地的锦缎礼服的后襟被一个天使般的小女孩提着,色彩充分表现了这件礼服的质感。玛丽的背后有一家族代表高举十字权杖,以显示其门庭的高贵,这个十字权杖使观者注意到了玛丽头上的皇冠。亨利四世全副盛装参加婚礼,正在给玛丽戴上结婚戒指,玛丽的宫船刚刚抵进赛富港,她盛装待迎,准备接受法国最高规格的礼仪,船头上戎装的姑娘,身着古罗马的服装,伸开双臂,表示了法兰西的欢迎。豪华的宫船下面,许多海中女仙在拽着绳。现藏于慕尼黑美术陈列馆。

《自由引导人民》

创作时间:年

尺寸:×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德拉克罗瓦(法国)

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8—年)是法国著名画家,8年4月26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罗讷河畔的阿尔代什省,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作品欣赏:画面采取了顶天立地的构图形式。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巴黎圣母院。他将神话中的自由女神与浴血奋战的人民安排到一起,她长着希腊雕塑般的轮廓,穿着朴素古典的衣着,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这位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作品现在由巴黎卢浮宫收藏。

《不相称的婚姻》

创作时间:年

尺寸:×.5厘米

材质:布面油画

作者:V.V.普基廖夫(俄国)

普基廖夫(-年),俄国19世纪60年代最有声望的风俗画家。年他还是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时,就展出了名作《不相称的婚姻》。

作品欣赏:不相称的婚姻描绘了青春少女与老者结合的爱情悲剧。画家以特写式的构图,展开一个结婚场面:神父将结婚戒指戴到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新娘的手上,而她身旁的“新郎”则是一个可以作她祖父的白发老头。新娘低头无奈,右手无力地拿着蜡烛。画家抓住了这种病态的婚姻,揭示了卑劣的社会交易和对妇女的摧残。据说这是画家自己的亲身经历。那老新郎确有其人,同老头并排站着的新娘,则是普基寥夫的未婚妻,画家至死也没有忘记这一沉痛打击。这幅画问世时,当即遭到官方的反对,表面理由是画中人与真人大小等同,这只有在历史画中才允许。实际上是它刺痛了官僚贵族的心,击中了丑恶制度的要害。作品现藏于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福利.贝热尔的吧台》

创作时间:年

尺寸:×96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爱德华.马奈(法国)

爱德华.马奈(-年)生于法国巴黎。16岁的马奈在开往巴西轮船上当见习水手,旅途中大自然的魅力深深诱发了他那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自然美的激情。他不满古典主义。以独立自主的见解获取了在画室中难以得到的真正清新厚实的艺术修养。

作品欣赏:这幅画是马奈年创作的印象主义画布油画,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他最后一次刻画了他所熟悉和喜欢的巴黎喧嚣和豪华的生活。画中描绘了一位金发女招待站在吧台后面,身穿饰有宽大花边的紧身上衣,两手撑在台面上,正在应酬顾客。她的身后是一面大镜子,画外的一切隐隐约约地收入其中。酒吧间里灯火辉煌,宾客满座,热闹华丽的景象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幅画于年沙龙展出后,得到了广泛好评。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创作时间:年

材质:布油彩

尺寸:44.5X39厘米

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

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年),是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维米尔的绘画给人一种真实性,除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之外还使人感到一种信仰上的真实感。

作品欣赏: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画中的少女侧着身,转头向我们凝望,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她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头稍稍向左倾侧,思绪万千。少女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色彩对比。这幅画另一个瞩目之处,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画中女子的真实身份,亦如《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个千古遗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称为北方的蒙娜丽莎。作品收藏于荷兰海牙毛利斯博物馆藏。

《舞台上的舞女》

创作时间:年

尺寸:42X48厘米

材质:彩色粉笔

作者:德加(法国)

法国画家埃德加.德加(-年)是印象派中以传统精确素描与印象派色彩风格绝妙结合的画家,被称为“古典的印象主义”。德加自己说他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在众多油画和粉蜡笔画作品中,他以栩栩如生地描绘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而著称,大量作品为公众所熟知。

作品欣赏:舞台上的舞女不是名演员,也不是社会名媛,而是普通演员。画家以她们的舞姿为媒介,刻意追寻光与色的表现。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表现出强烈的灯光反射效果。这幅以室内灯光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成为印象派绘画中最脍炙人口的佳作。舞台上的布景与绿色的地毯,衬托着光照下的舞女,显得虚无缥缈、绚丽变幻,成为一个美的世界。巴黎印象派美术馆收藏。

《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创作时:5年

尺寸:79×54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彼得·保罗·鲁本斯(德国)

法兰西德斯大画家鲁本斯(-)他十岁丧父,母亲带他回安行卫普,在公主身边当侍童。但他对母亲说:“我宁愿当艺术家,也不想当皇帝。”后随三个画家学画,二十一岁即参加圣略加行会,邻得营业执照,独产做画家。他的画构图宏伟,色彩华丽而富于变化,明暗对比显著,线条蜿蜒而有优美的旋律,人物健壮,充满热情。

作品欣赏:《海伦娜·弗尔曼肖像》这幅肖像人物油画是用漂亮和生动的色彩笔触来描绘的,线条十分流畅。这是鲁本斯笔下的妇女形象的特点,可能是他所处的上流社会环境,迎合上层贵族的审美要求,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妇女几乎都是贵妇人。在这里画家还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她的眼神流露出一种乐观幸福的样子,构图严谨,色彩对比强烈;服饰显示了她的贵族身份,但不傲气;从这幅肖像上,观众可以感觉到这位画家所寄托的那种与禁欲主义完全绝缘的生活热情。现存伦敦国立美术馆。

《倒牛奶的女佣》

创作时间:年

尺寸:45×41厘米

材质:油画

作者:约翰内斯.维米尔(荷兰)

约翰内斯.维米尔(—年),是荷兰优秀的风俗画家,被看作“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与梵高、伦勃朗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却被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

作品欣赏:这一幅《倒牛奶的女佣》作于年,构图不很复杂,轮廓较清晰,环境纯朴。将一个简朴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甚至能令不少观者产生不同的怀旧心理。女佣人是个健壮如牛的村妇,她塞起了胸前围裙的一角,正忙着准备早餐。左边墙角有一窗户,一边挂着一只藤篮和一盏马灯。桌上杂乱地摆着一些食物。所有人和物的质感都很强烈。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撑阳伞的女人》

创作时间:年

尺寸:x88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莫奈

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年)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作品欣赏:光与影正是依托于这两个人物跳跃穿梭在人们眼帘中的。女人身后的天空如同水一般透明多变,仿佛一指就可以戳破。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洒到女人的衣裙上,正因为光影的作用,女人的上半身色调昏暗表明她处于伞的阴影之下。微风扬起的裙袂上有莫奈最擅长捕捉的光与影——蓝天的光彩、女子脚边墨绿的草与淡黄的花朵的颜色。它们反衬在女子的裙子上,袖肘上。女子脚下顺着微风倾斜的花草,仿佛可以闻到泥土与花草混合的清新气味。巴黎奥赛美术馆藏。

《无名女郎》

创作时间:年

尺寸:75.5×99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画家伊凡.尼占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

画家伊凡.尼占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年)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庭。年因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离开学院后,克拉姆斯柯依与同学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

 

作品欣赏: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画中的无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着俄国上流社会豪华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蓬马车上,背景是圣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究竟“无名女郎”是谁,至今仍是个谜。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女性形象。作品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

《拾穗》

创作时间:年

尺寸:83.5×厘米

材质:油画

作者:弗朗索瓦.米勒(法国)

让.弗朗索瓦.米勒(-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长期接触他所熟悉的农民,许多重要作品都在此产生。他曾说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作品欣赏: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作品现在藏于巴黎卢浮宫藏。

《画家与女儿像》

创作时间:年

尺寸:×94厘米

材质:布上油画

作者: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法国)

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年)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她是著名肖像画家巴斯特尔.维瑞的女儿,在家庭影响下从小酷爱绘画,并成为名画家格瑞兹的学生。后来嫁给古画收藏家、同时也是画家和画商的勒布伦,从而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之名活跃于画坛。她天赋极高,生性聪慧,又受父亲、师长和丈夫的熏陶与帮助,终于成为为数较少的女性画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生活在洛可可艺术统治的年代,但她厌恶那种浮夸的矫揉的庸俗画风,倾向新古典主义风格。

作品欣赏:法国巴黎卢浮宫藏《画家和她的女儿》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上述肖像画的特点在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她32岁时所作,十分潇洒优雅。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

《维苏威火山爆发》

创作时间:年

尺寸:×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法国)

画家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0年)在他的出生地曾短时间内从事于假发制作业,同时在当地艺术学院绘画过程中,赢得其所有的艺术奖项。并在年他进入巴黎高等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从年起,他画的几乎完全古典的科目,以及偶尔的历史或圣经科目。

作品欣赏: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这幅作品运用古典的手法,刻画了女人们的表情与神态,体现出古典式的理性与严谨。作品现藏于第戎美术馆。

《缠毛线》

创作时间:年

尺寸:.3×.3厘米

材质:布油彩

作者:洛德.莱顿(英国)

画家弗雷德里克.莱顿(——年)是19世纪末英国最有声望的学院派画家,他辉煌的艺术光芒甚至冲淡了雷诺兹的影响,成了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他的作品CimabuesMadonna展出并被维多利亚女王购买,这是他事业的转折。年,莱顿当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年受封为男爵。他是英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画家。他于同年去世。

作品欣赏:画家沿用古典绘画法则,以学院派绘画的严谨,描绘了缠毛线的母女。年轻的母亲坐在凳子上,姿态优美地绕着毛线,衣裙的表现呈现古典风格;小女孩全神专注地配合着母亲,扭动着身体,一幅稚气。莱顿以古典手法去表现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并且流露出缺少真实情感表现的缺陷。在担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之后,莱顿创作了《缠毛线》这幅广受欢迎的作品,在它展出时,由于其平衡的构图和色彩的宁静,古典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都对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品现藏于悉尼新南威尔士美术馆藏。

注: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权威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那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mj/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