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内汽车产销规模分别是.1万辆和.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7.5%和8.2%,继年以来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年开年之初又逢疫情冲击,展望全年,已举步维艰的汽车产业会否在冲击之下一蹶不振?是否应出台针对性援助政策/举措?冲击之余是否危机与机遇并存?车企又应采取何等策略转危机为先机?相关问题,我们一起来细细解析。

  本期行业评论员——智电汽车专家团,由一群拥有汽车专业硕、博士学历,十年以上汽车产业工作经验,分布在高校、汽车行业协会、零部件公司、主机厂、咨询公司等不同产业环节链条上的资深人士组建。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升级之际,向更多的人分享汽车产业的新科技。

  本文作者:胡玉峰,先后从事汽车电控开发、整车试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咨询等工作,曾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国工程院“汽车强国战略”等10余项重大研究/行动,擅长汽车产业评论分析与政策解析。

30s快速了解核心论点:

★疫情对汽车产业的冲击力度不可小觑,一季度行业产销量将下挫30%以上。★疫情并非绝对负面冲击,也随之带来新增量、新机遇、新变革。★考虑到时间和经济的缓冲性,新增量将在三季度得到彻底释放,部分细分市场迎来重大利好的同时,车企必须提早准备。★综合利弊考虑,应出台适当力度政策/举措对汽车产业进行援助,但力度不宜过大,以免透支。★通过疫情,车企应从应急机制、产能布局、产品研发、创新营销四大方面着力建设,变危机为先机,建立先发优势。

一、疫情引发车市连锁反应

  从最新的数据可以判明,疫情迅猛增长的势头已经被控制住。在此期间,各地将根据形势分步、分阶段的解除控制手段,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在5月份将全面恢复生产、交通、物流、金融等正常秩序,汽车产业受到的疫情冲击也会全面解除。基于此判断,我们可以进一步预估各领域的冲击力度。

  首先是销售端,1季度全国销量同比预计下滑30%以上。根据中汽协统计数据,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万辆和.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万辆和.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9%和27.1%,同比分别下降27.6%和20.2%。鉴于2月份各地的严控态势和4S店人流量情况,极有可能进一步下滑,3月份或有所收窄。综合来看,1季度平均同比下滑30%只低不高,结合往年情形来看,全季度汽车销量难超万辆、乘用车销量难超万辆。

『数据源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必须注意的是,1季度需求压抑不会在2季度大幅释放,很可能滞后到3、4季度。虽然1季度约有—万辆左右的汽车需求被临时抑制,但这一需求并不会在2季度得到迅速释放。这里面的原因有二:一是2季度大部分消费者对于公共密集场所仍有一定排斥心理,4S店能不去仍会选择不去,但这个因素相对较小,约占20%;二是1季度大部分行业均未正常满产复工,各行各业收入明显减薄,非强烈刚需的消费者短期内会改变购置特别是换购的比例,将资金留作它用,而在3季度甚至4季度才会在前期新增收入的情况下,挪动资金购车,这个因素约占80%。简单点讲,疫情压制的汽车需求会有释放延滞性,这一点各界必须充分重视。

  产品方面,短期新能源反弹速度更快,中长期高油耗传统车承压更大。在疫情期间乃至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消费者由于封锁期间的使用认知(部分城市/加油站曾短暂停止普通民众加油服务),将更加偏向于选购低油耗车型,高油耗车型将受到一定程度摒弃。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依靠限号、限牌政策保障,购车成为强烈刚需,同时一部分消费者会更积极的转向新能源车型,以在特殊时期“有备无患”,因此2、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反弹速度将超过传统燃油车。

不同动力类型车辆销售情况类型年1月销量年2月销量销量变化纯电动-57.7%插电式混动-34.3%新能源合计-52.9%传统燃油车合计22-18.6%制表: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在生产端,企业面临复工防护、供应链、资金流三大考验,其中资金流最为窒息。在复工防护方面,目前大多数车企虽已开始复工,但长达1个月的停产将带来明显的账面核算压力,而且复工所需的防护物资(口罩、消毒液)和防护条件(工位之间的安全距离)也会对企业生产提出严峻考验。在供应链方面,受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停工1-1.5个月的影响,整车企业面临库存零部件消耗殆尽、产线间歇性停线的风险。

  特别是湖北(武汉)作为全国汽零重镇,拥有余家汽零企业,部分汽零企业甚至掌握了全国的零部件配套份额,由此来看,未来2-3个月全国整车企业间歇性停线将呈常态化。与前两者相比,更重要的是资金流,特别是零部件企业,由于“先供货后付款、账期3-6个月算早的”采购特征,零部件企业能否熬过这几个月,确实非常难说。

  从长远来看,全球汽车制造商重新评估国产汽零配套地位将带来深远影响。由于中国全球制造工厂的地位,全年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已达亿美元规模,已开始向美、日、德、韩等主要国家输出大量零部件(含外资独资、合资、自主)。此次疫情爆发引起的零部件断供将引起国外车企的高度重视,高利润、主力车型大概率会制定PlanB计划,用以防止单一供应来源所产生的风险。因此从长远来看,汽零出口业务也将承受一定压力,而且压力持续时间比国内市场更久。

零部件企业受影响产能分布情况企业所在地年产能配套主机厂马勒湖北武汉空气滤芯器万件神龙、通用、福特、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伟巴斯特湖北武汉汽车天窗万套神龙汽车、上汽通用、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众泰康明斯湖北13万台发动机华菱、郑州宇通、厦门金龙、柳工机器等德尔福派克电气湖北荆州40万套汽车线束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长安福特佛吉亚湖北武汉座椅骨架40余万套、座椅20余万套神龙汽车、东风乘用车、雷诺汽车、东风本田法雷奥TFE湖北武汉汽车前端模块约11万台东风本田、东风日产襄阳轴承湖北襄阳轴承万套一汽、东风汽车、柳汽、合汽、江淮汽车骆驼股份湖北襄阳铅酸电池万KV/Ah,锂离子电池11亿Wh东风、江铃、长安、大众、起亚、长城、吉利等李尔湖北武汉万套座椅滑轨、万件调角器、万件冲压件、50万件座椅总成、30万件座椅骨架附件东风汽车等湖北森鑫湖北十堰针织胶管自动线约2万、模压胶管自动线1万、硅胶车间约0万、高压软管约50万只东风汽车、华菱重汽、武汉扬子江等胜驰新能源湖北襄阳40万组车用动力电池组、6亿支锂电芯及零部件东风汽车等宏玛达轮毂湖北枣阳轮毂万只东风汽车等制表: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总体来看,不管是前端的零部件企业,还是中端的整车制造厂,乃至后端的销售网络,产业链上中下游均会面临强力的冲击,如果一定要量化,考虑到疫情的持续时间,这个平均冲击力度约为2个月(相当于彻底停摆2个月),因此需要3-6个月来逐渐缓冲和消化疫情冲击力度。

二、凡事有利弊,疫情并非绝对利空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既然冲击力度约为2个月停摆时间,那以中国汽车产业至今为止建立的完备体系,就不可能在这次疫情冲击下彻底崩塌,这是必须要认清的基本逻辑线。然后我们要在这个基本逻辑线上,客观认清疫情带来的利弊,而非一味地悲观。

  疫情带来的第一个利好,是间歇性发挥优胜劣汰功能。截止年底,中国一共拥有百家生产资质的乘用车企业,1余家登记在册的专用车企业,超过10万家大小不一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近3万家汽车经销商,全产业规划产能超过0万辆。这些数字放到全世界汽车工业来看,都是臃肿的、冗余的,必须要进行精简。而疫情的出现,将间歇性发挥优胜劣汰作用,加速清除处于低端落后的行业角色,进一步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效应,为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提供刺激要素。

各国汽车产业情况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年汽车销量.9万辆万辆.5万辆万辆注册乘用车企业数量家42家21家22家注册专用车企业数量1余家NA家NA汽车经销商数量家家NA7余家已有产能约0万辆近0万辆约0万辆约万辆制表: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疫情带来的第二个利好,是新增万辆以上的购车需求。实际上,即便不采用千人汽车保有量这一指标进行衡量,按照人均GDP-家庭汽车保有量这一指标对照主要国家,中国汽车保有量峰值仍然有2-3亿辆的缺口,因此存在巨大的新增潜在购车需求。而本次疫情的出现和公共交通的感染风险,将促使部分潜在需求提前转化为意向需求,从而带来新增订单。以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年1-10月我国36大中心城市发送旅客总量统计数据为样本,日均公交+地铁+网约车+出租车等非私家车出行的人次是1.83亿次,按人均日搭载交通工具6次估算,至少有0万人有可能需要购买0万辆私家车(3人/家庭),再按照1/5的经济购买实力筛选,最少也有万辆新增购车需求出现。

『数据源自:界面』

  必须进一步指出,新增万辆需求将主要集中在10万元内,最大利好小型SUV、经济型紧凑轿车。客观的讲,这新增的万辆购车需求是在疫情刺激下提前释放的需求,定位是特殊时期避免公共出行,再考虑到主要群体的经济实力,万辆购车需求将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内,因此小型SUV、经济型紧凑轿车将受到最大利好,相关车企应该提前布局,重点在该市场做好“类N95”概念,以抢夺客户资源。

年1-12月10万元内小型SUV及紧凑型轿车销量排名排名小型SUV官方售价年销量排名紧凑型轿车官方售价年销量1宝骏.58-8.28万朗逸9.99-15.89万长安CS.39-8.79万轩逸9.98-14.30万缤越7.98-12.98万宝来9.88-15.60万名爵ZS7.88-11.28万桑塔纳8.69-11.18万远景X35.29-6.89万帝豪6.98-9.88万传祺GS37.38-11.38万凌派9.98-13.98万劲客9.98-13.88万科鲁泽8.99-11.99万荣威RX36.98-11.08万荣威i56.89-11.59万瑞虎35.99-7.99万悦动7.99-11.59万BEIJING-X34.99-9.59万艾瑞泽GX7.49-11.39万制表: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疫情带来的第三个利好,是加快中高端新能源汽车消费接受度。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进一步讲,在国内能源供应长期呈现“油品集中供应、电力分散供应”的情形下,新能源汽车在特殊时期可以呈现出比燃油车更加便捷的使用属性。虽然补贴下滑、配套环境仍不成熟等等原因限制,但新能源汽车在国民消费者的接受度上一定会得到明显提升。

  疫情带来的第四个利好,是倒逼线上营销、数字营销加快进程。随着国内汽车降本压力的加大和5G信息化手段的增强,“线上引流+中心体验+郊区销售”的模式本身就将成为未来营销大趋势。在本次疫情的刺激下,车企、经销商将进一步加快线上营销、数字营销的力度,云看车等新形式引流手段受到高度重视和引用。因此本次疫情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加快了中国汽车营销的数字化进程,甚至,这将是一次车企和经销商划分格局的“分水岭”。

汽车线上营销措施一览企业部分线上营销手段一汽-大众门户网站平台提供“看车倾心”线上VR智能展厅、部分经销商提供线上讲车直播、“JETTA捷达”App中开启便捷购车“免疫通道”上汽大众力推“云展厅”、“云购车”、“云服务”,消费者可以在线上与购车顾问沟通,视频看车;同时,还支持线上用车解答、下订、投保、经融信贷等线上服务一汽丰田开放线上智能展厅,通过   这里需要重点表明,线上营销重点在于引流而非下单,切忌颠倒主次。不管如何建设线上营销,只要汽车消费不能成为冲动消费,作为大宗商品的汽车就不可能通过线上体验直接获得主要订单,主要订单来源仍然是线下,线上只是引流和辅助下单功能。在未来的汽车营销体系中,线上、中心体验店、郊区销售服务店三者将各司其职,车企和经销商千万不能主次颠倒,以线上订单作为主体目标进行建设,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疫情带来的第五个利好,是二手车交易。对于中高端汽车产品拥有者,在疫情结束后将尽快更换一辆健康防护效果车辆更好的汽车,而被置换的现有产品将会快速流入市场,增加成交量;同时,对于0万潜在购车意向需求中经济实力稍弱的消费者,选购一辆价格便宜的二手车先行代步也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刚需。因此,即便当前二手车市场惨淡至极,部分尾部角色甚至已经开始出局,但从下半年的形势来看,熬过寒冬的二手车商特别是大型二手车电商将享有一波短暂的福利。

  疫情带来的第六个利好,是第三方检测认证和汽车空滤配套商。实际上,目前国内只有推荐性的汽车空滤标准,也缺乏强制性的汽车空气净化防毒标准,因此在疫情结束后,相关标准的制订必然提上日程,而标准的出台将利好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而借助标准建立的“健康认证”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车企青睐,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总比没有强。

  基于标准法规→OEM主机厂→汽车空滤配套商的传导,也会让汽车空滤配套商开发出效果更好、附加值更高的空滤系统(含滤芯等Tie2、Tier3供应商)。

  总体来看,行业优胜劣汰下,疫情并非一味带来负面效果而是利弊皆存,但新增量、新机遇、新变革,只会留给熬存下来的头部企业和提前正确动作的企业,这一点没有任何疑问。

三、政策需出手,但准度比力度更重要

  不管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汽车产业这一次遭受冲击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那政策端是否应该出台措施进行救市呢?在笔者看来,汽车产业贵为制造业重心、占GDP比值已近10%,从战略层面考虑,出台帮扶政策很有必要,但问题是怎么出?

  第一,不要用猛药、力度不能过大。前文已经分析指出,汽车当前的需求只是被暂时抑制,而非消除,后期会有弥补甚至还有新增量进入,因此出台力度过大的政策举措(比如购置税减半、新能源汽车补贴不退坡等),反而是过度透支未来需求,不符合当前中国汽车产销进入平稳落地的阶段性特征,也不符合优胜劣汰的市场节奏。

  第二,政策举措要有准度,重点是在资金上帮助优质车企度过难关。实际上,目前国家和地方均已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来帮助包含汽车行业在内的制造业共度难关,包括暂缓公积金缴纳、减免社保缴纳、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水电气成本减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实体经济等。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资金上进行借贷支持、维持企业现金流,具体的做法可以是组织各地发改委、经信委、商委、银保监会共同摸底辖区内企业资金紧缺程度,对优质企业进行定向紧急资金输血,强烈建议力避一视同仁的信贷发放。

  第三,建议重点放开限购限牌城市管控力度,快速补强短期消费缺失。对于北上广深等限购限牌城市,可以在现有政策下适当放松管控力度,比如临时增加新能源汽车指标数量、临时增加10万元内私家车购买指标等,时间截止到5月底,可以立即有效的救市,而且不会过度透支需求。

  第四,政策可以重点考虑二手车市场,提高二手车交易活跃度。疫情结束后,二手车交易繁荣活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新车销量,促进汽车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二手车交易政策上做出定向举动,比如降低二手车增值税、优化二手车过户程序等。

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自救比援助更重要

  无论如何,抗击疫情冲击的主动权还是在企业自己手中,不能过多期冀外界援助,因此笔者做以下建议:

  (一)整车企业首要做好财务预算控制和解决。汽车整车制造商主要还是“拉式生产”,2月、3月的市场订单急速下滑,将导致资金回笼规模、回笼速度大幅削弱,整车企业必须尽快做好财务预算控制和应对方案。国企可以申请上级主管单位提前划拨资金应对不测,私企要加大信贷、金融市场等筹融资力度。

  (二)整车企业必须做好重点经营风险点预判和应对设计。由于整车企业的产业链居中位置,因此面临的不可控风险点因素将是最多的一个环节,既有零部件断供风险、也有内部人员隔离风险,还面临售后端的服务风险,因此整车企业必须对相关重大风险点进行一一识别预判,RMS(风险管理系统)强度必须提高等级,并制定好相应的应对策略,防止风险点暴露后的影响波及。

  (三)整车企业必须重视关键产品的布局落子。小型SUV、经济型紧凑轿车将是今年下半年万辆量级的增量空间,原有10万元内产品线的企业,现在就要立即做好产品调整,重点防范10—12万元级产品下探,围绕市场需求尽快推出小改款或者增配款。可以说,谁能在这个增量市场上出彩,全年的成绩一定飘红。

  (四)整车企业必须负起责任,讲求利益共同体而非独善其身。对于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有能力的整车企业应该尽快启动结算程序、提前支付货款,甚至还可以临时改变交易方式,采用“预付部分、交货结清、小额保证”的方式来帮助自己的供应商度过难关,建立类似日本的整零协同关系;同时,整车企业应对经销商采取“降低库存、降低任务、以销定采、金融扶持”的两降两扶策略,否则经销商压力过大退网,最终损失的大头仍然是车企自身。

  (五)整车企业短期内必须释放一波多元化营销+提高促销力度。线上商城、VR看车、网上4S展厅、   对于零部件企业和汽车经销商而言,就没有别的好办法了,全力降低成本、解决资金流动性问题,已经比任何问题都重要,先别关心能不能挣钱,这时节活下去就是最大的胜利。真心希望优秀的企业、有信心的企业能够咬紧牙关、策略得当,提前冲出困局,迎接春天的太阳。胜利,属于聪明的坚持者。(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胡玉峰)

有汽车产业整车、关键零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后市场、汽车投资、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几十个群,加群请扫管理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ly/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