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聊聊电影刚诞生时的小故事。

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使用自己研制、改造的活动电影机,在一家咖啡馆进行了公开放映。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电影放映,标志着电影正式诞生。

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年正式发行)

公开放映成功后,卢米埃尔兄弟派出一批操作员前往世界各地,放映他们的影片,目的地也包括中国。

《西洋镜》()中国

一时间,大批人看到了电影背后的商机,于是纷纷入圈,开始自己拍电影。

有趣的是,每个国家在制作影片时的喜好各不相同。

比如,法国人研究了胶片手工着色,让画面带上了流动的色彩;意大利人瞄准了历史题材,拍摄了诸如《庞贝城的末日》这种古代奇观片;

《庞贝城的末日》()意大利

英国人拍了一批戏法片,想尽办法利用镜头制造魔术般的视觉奇观;而美国人更钟情于讲故事,早早开始发展西部犯罪片。

《火车大劫案》()美国

在咱们中国,电影与传统的戏曲得到了结合。

想象一下,当时习惯了戏台全景视角的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梅兰芳先生的脸部特写,该是多么喜出望外。

《春香闹学》()中国

同样地,电影来到岛国日本后,也与当地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甚至促成了一个新兴职业的发展——《默片解说员》。

默片解说员是默片时代一种特有的职业。

不管电影里出现的是男是女、是猫是狗,解说员都能通过精湛的口技,惟妙惟肖地把无声的画面讲成生动的故事。

影院里通常还会配个乐队,用以气氛烘托。

可以说,解说员就是那个时代的明星声优——电影开场前,都会先来个开场介绍,迎接观众的追星热情。

而且,很多默片解说员都在一次次的解说中,发展出了自己的擅长领域。

有的人长得帅,就专门解说爱情片,说到关键对白就暗送秋波,倾倒一片女影迷;

有的人学历高,就在解说中给自己加戏,乱入几句英文对白。

发展到后来,解说员开始习惯性地对默片进行二次创作,甚至主导剧情走向。

这看上去有点乱来,但其实能填补默片中空镜头、无对话镜头造成的冷场,也能修饰电影里的瑕疵段落,带动观众的情绪。

本片的男女主角俊太郎和梅子,就是这个时代的超级影迷,经常一块偷偷潜入影院蹭票。

俊太郎当时最崇拜明星解说员山冈,经常模仿他的腔调,各种电影情节他都记得滚瓜烂熟。

梅子则幻想成为电影演员,希望有天日本能够改变保守的圈内规则,允许女性演员出镜。

可以说,在电影的道路上,两个小伙伴都心怀梦想。

然而,十年后的现实却并没有这么美好。

梅子虽然如愿做了演员,但因为是新人,经常到处受气,有次还差点被一个有权有势的解说员占便宜。

俊太郎虽然成了默片解说员,但只不过是给黑帮老大安田打工,每次卖命演出后,得到的报酬都少得可怜,稍有不满就会招来一顿臭骂。

终于有一次,他忍无可忍,在团伙被警察追捕之际甩掉了老大安田,还阴差阳错地拿走了安田的全部巨款。

之后他隐姓埋名,投靠了一家经营不善的小影院青木馆,打算重新开启解说员的事业。

巧的是,青木馆的员工之一,就是俊太郎小时候最崇拜的解说员山冈。

只不过,这时他已经不怎么红了,整日酗酒,对解说工作也不太走心。

更巧的是,俊太郎在青木馆初次登台时,就偶遇了儿时的伙伴梅子……

说到这里,后面的剧情走向不难猜到,俊太郎将在这个小影院里,展开人生的新篇章,抓住属于自己的事业与爱情。

不过《默片解说员》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导演在讲故事的同时,展现了电影在那个时代的特有魅力。

在片中,俊太郎解说过一部外国爱情片。

他没有沿用前辈们的苦情风格,而是一改传统、临场发车,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这种不可描述的喜感解说,为影院拉来很多观众,原本经营不善的青木馆也起死回生。

这个情节既突出了俊太郎的解说天赋,也反映了当时电影放映的特色——画面是无声的,影院里却人声鼎沸。

而日本的默片解说员不仅是电影的讲述者,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电影的宣发工作,甚至可以以一己之力影响口碑和票房。

影片中还展现了当时的电影放映市场,已经出现的垄断苗头。

当地最火爆的影院“橘馆”,由黑帮经营,他们经常以高薪为诱饵,挖走别家影院的解说员和乐师。俊太郎工作的青木馆,就曾屡次遭受他们的打击。

当青木馆的生意起死回生后,便再次成为黑帮的眼中钉,两家影院就此展开了明争暗斗。

俊太郎之前甩掉的安田,还投奔了橘馆老板,两人的恩怨也随着影院的竞争一触即发。

影片的高潮段落,就是安田在橘馆老板的指使下,企图在电影放映时暗杀俊太郎。

可没想到追捕安田的警察也在现场,三方顿时打成一团,从影院追到了室外。

这段高潮戏,乍一看有点沙雕——

俊太郎知道自己大祸临头,于是“急中生智”地抢了一辆没有脚蹬的自行车,还非要往上坡逃;

安田见状,火速抢了一辆三轮车,但却匪夷所思地把车主赶到车斗里,自己吃力地蹬三轮追赶俊太郎,并没有发现哪里不对;

警察紧随其后,拦截了人力车,轻松追上了安田,但没想到,安田的三轮车自带解锁车斗功能,直接甩掉了警察;

这时吃力爬坡的俊太郎终于回过神来,掉头返回,沿着下坡一路逃窜……

在我看来,这段看似沙雕的动作戏,其实夹带了导演的迷影情结——无厘头的追逐打闹,正是致敬了默片时代,以巴斯特·基顿和查理·卓别林为代表的杂耍喜剧。

而默片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仅仅通过画面,让人们有别样的观影体验。

巴斯特·基顿《白日梦》()美国

从这就可以看出,《默片解说员》也是一部缅怀过去的电影。

影片的结尾,正表达了导演对逝去时代的缅怀之意。

俊太郎没能逃脱追捕,最终因参与放映诈骗而入狱,不仅错过了与梅子一块私奔的约定,也彻底告别了解说员工作,只能给狱中牢友讲讲电影。

青木馆虽然被黑帮付诸一炬,但靠着俊太郎私藏的那笔巨款,得以复活营业。

之后迎接他们的,将是一个更为辉煌的有声电影时代。

而红极一时的解说员山冈,则在这次浩劫中意识到职业生涯已尽,他落寞地离开了青木馆,消失在了人群中……

虽然有些伤感,但这也正呼应了电影不断向前的发展进程,整个故事就是导演写给默片时代的一封情书,美好而带着淡淡的忧伤。

其实回想一下,电影已经在百余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胶片到数字,甚至线下转线上的发展和变革,讲故事的手法也在不断拓展。

但那些随着技术更迭而逐渐消失的电影类型、像默片解说员一样被淘汰的职业,并不会因此就失去意义。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感触很深,仔细想想,我不就是大家的“电影解说员”吗?

有时讲解分析,有时评论吐槽,大部分时间尊重导演原意,偶尔来点自由发挥创造……把我认为值得讲的电影分享给大家。

也曾有过疲倦和迷茫,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是对电影的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

昨天在文章评论里和大家互动,才知道居然有读者的妈妈也喜欢我,而且喜欢的是音频节目,还加入了催更的阵营。

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给我力量的,是大家的陪伴和喜爱。经常收到留言,感谢我说出了大家想说却没说出的感受。其实,这句感谢更应该由我来说——谢谢大家的陪伴,只要你们喜欢,我就会一直解说下去。

也许是国内最认真的电影自媒体

长按扫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ly/4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