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休文化发展出版社

本文约字,预计一盏茶的时间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从二手书市场里打捞一本绝版书,无论是毫米级的“复刻”,还是改良主义的“再创新”,其实都没有想象中容易。幸运的是,这本书不仅成功上市,还为这家出版社增加了一条产品线。这称得上一段传奇故事了!

十几年前,我刚进出版社不久,有一位老编辑曾经说过一个社、一个编辑做书不能“熊瞎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必须有自己的“基本书目”作为立身、立社之本。从自己做编辑数年的体会看,策划的新书能够经得起市场、读者、学术界、时间的多重考验者几希,所谓“基本书目”往往要秉持“拿来主义”,从绝版图书中来。

绝版图书再版要想成功,首先当然要有“未丧失的生命力”,从而对今日的现实、今日的读者仍有相当的意义,这样的书才有重版的价值。其次,这样的书得依然“有人惦记”,这可以反映在二手书市场的交易热度上,也可以反映在读书网站的读者交流讨论上。第三,再版书有一条路是毫米级“复刻”,但绝大多数还是奉行改良主义的“再创新”,不会有伤筋动骨的改动(可惜自己经手的这本却不走寻常路)。

“打捞”绝版选题

《西洋世界军事史》是西方军事历史研究领域一部极重要的作品,作者英国军事史家约翰·富勒总论年的战史,讲述运用暴力、影响国家和人群的兴衰存亡的战争艺术。

《剑桥战争史》的作者帕克说过:“不管是进步还是灾难,战争的西方模式已经主导了整个世界。”讲清了西方的战争,也就摸到了西方历史的脉络。与此同时,这本书中的很多片段令人无法不联想到这两年的现实,大叹“太阳底下无新事”。

《西洋世界军事史》

作者:[英]J.F.C.富勒/著钮先钟/译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时间:年7月

例如年英国外长巴福尔与美国驻意大利的大使亨利·怀特有过一场直白甚至露骨的对话。

我们可能要算是呆子,因为在德国建造了许多的船只和抢夺了我们的商业之后,而我们还找不到一条理由来向德国宣战。

在私生活中你是一个心灵非常高尚的人。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在政治上不合于道义的事情,向一个完全无害的国家挑战?德国不是和英国一样有理由可以发展它的海军吗?假使你想要与德国在贸易上竞争,那么你们就应该更努力地工作。

那就是说要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准。或许对于我们而言,还是发动一场战争比较简单。

你居然会有这样的思想,真使我大吃一惊。

这是一个‘是非’的问题吗?也许只是一个如何保持我们优势的问题。

本书上一版绝版已久,在二手书市场上价格翻了一番不止。在豆瓣本书页面下,读者们一直在不断添加评论,对内容、翻译都有所涉及,而且一直未曾间断。这对一本早已过了销售周期的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当然也可能读者们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买了大部头不拖上几年是读不完的。

除了以上两点以外,这本书的版权已经进入公版领域,翻译版权也比较容易找到,看起来很适合“重版出来”。该书年由钮先钟翻译、台湾军事译粹社出版,年再版,大陆解放军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先后于年、年出版。之前版本使用的都是钮先钟的译文,只是校正了个别手民误植、改用通用译名。我在策划推出新版时也曾考虑过重新翻译,但试译过一些译者之后始终不能尽如人意,考虑到出版进度及原有译本的读者基础,最终还是决定使用钮先钟的译本。

之前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主要还是集中在译名问题上,当时的想法是在编辑过程中酌情修改,因为已经提供英文对照,相信即使有些译名与习惯不符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另外原书共有多条注释,引用古今文献余种,原有译本基本没有翻译,此次修订也准备加以增补,方便读者按图索骥。这样估量一下,虽然工作量不小,但也还可以接受。

等拿到英文原书粗略翻检一下,仅仅读完《序言》就感觉不妙。富勒写道:“我应该感谢那些给予我协助、忠告和批评的人。”原译缺失下面感谢的具体名单:

“其中我特别要感谢文学硕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教授大卫·道格拉斯;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院士、文学硕士、J.P.V.D.鲍斯顿先生;索邦大学中世纪史教授爱德华·佩鲁瓦;牛津大学文学士G.斯蒂芬森先生;牛津大学现代史讲师、文学硕士、特雷弗·戴维斯以及我的朋友与出版商道格拉斯·杰罗尔德先生,多年来他一直不遗余力地帮助我,提供极为宝贵的建议。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安东尼·S.F.里彭先生为准备出版打印文稿所付出的大量心血。”

这么一大段话显然是译者有意省略,如果这种情况贯穿全书,那全部校译修订需要多久?

译文版权已经签下,显然无法推倒重来,最终还是决定采取“打补丁”的方式进行下去,将全部译文过一遍(当然无法细扣),在原有基础上尽量恢复丢失的信息。这样虽然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可是也有好处,编辑对整部书的了解比一般编校下来要深入得多,对译者的取舍也能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译文为编校增加难度

这个版本内容的具体修订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并各具数例。

第一,要补充漏译文字。漏译的情况有几种。首先,富勒在本书中常常引用诗歌、书信、演讲,利用当时文献资料评价历史人物、补充描述历史场景,如上文举的《序言》例子,这些文字段落译者往往不加翻译。

约翰·富勒

讲述公元前年米底人和迦勒底人毁灭亚述首都尼尼微时,富勒引用了《圣经·旧约·那鸿书》:“亚述王啊,你的牧人睡觉,你的贵胄安歇,你的人民散在山间,无人召聚。你的损伤无法医治,你的伤痕极其重大。凡听你信息的,必都因此向你拍掌。”类似还有G.K.切斯特顿为勒班陀之战指挥官西班牙的约翰所写的颂歌,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反英诗歌,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歌》,本尼特描述美国工业发展的诗作,等等。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控制海洋之后,富勒引用了航海家理查德·哈克卢特的献词加以赞美:

“在女王陛下之前,这片土地上哪个国王的旗帜能在里海看到?他们哪一个和波斯的皇帝打过交道,像女王陛下那样细心周到地为她的商人赢得巨大的特许权益?在女王的统治之前,谁见过君士坦丁堡苏丹的高门里有一个英国人?谁在叙利亚的的黎波里、阿勒颇、巴比伦、巴尔萨拉发现过英国领事和代理人,更有甚者,谁之前听说过在果阿有英国人?在汹涌的普拉特河中,之前可有英国船只的踪迹?谁能接连不断地穿越以往认为不可直接通过的麦哲伦海峡,沿着智利、秘鲁海岸的山脉,以及新西班牙的所有背面,比以往任何一个基督徒走得都要远?谁能穿过广阔浩大的南海,击败敌人登陆吕宋岛,与摩鹿加群岛、爪哇岛的王公们结成友好的同盟,互通贸易?谁能两次越过著名的好望角,抵达圣赫勒拿岛,最后满载着中国的商品回到家?谁能像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君主国的臣民这样做到这一切?”

同类还有贞德写给英国国王的信,及西班牙国王斐迪南德和女王伊莎贝拉给印度大可汗的信,霍华德勋爵给英国大臣沃尔辛厄姆的信,克伦威尔夸夸其谈的长信《为了唤醒爱尔兰受哄骗和误入歧途的人民》,腓特烈大帝写给伏尔泰的信,等等。

富勒引用克拉伦登伯爵的话评价克伦威尔:

“我们知道他在自己眼中是什么样子。他喜欢把自己比作一个‘致力于维护教区和平’的好警察,比起管理土地,他更愿意住在树林边上照料自己的羊群。尽管我们无权怀疑他的真诚,但这位可敬的田园警察很大程度上是他想象出来的,他会发出雷霆之怒;他会戴着帽子拿着剑冲进伊利大教堂,冲着布道坛上的牧师大叫‘别胡闹了,先生,下来吧’;他会解散自己贬斥为‘嫖客’、‘酒鬼’、‘堕落者’的分裂议会;面对利尔伯恩的叛军,他会飞速调转马头,拔剑急冲,驱散惊恐的抗命者,强迫他们射杀自己的头目。”

类似的有拿破仑三世在色当向普鲁士投降的具体情形,一战坦克登场对德国士兵造成的心理影响,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人民报》上的呼吁,等等。

译者以军事战略研究为志业,可能认为以上内容与军事没有多大关系,因此略去不译。但富勒的著作正是想以西方的决定性会战为核心,演绎出战争对历史的影响,不然他也不会补写“大事记”,不仅填充战争发生的背景,也阐述其与政治的互动,最终形成一条贯穿的历史之河。

其次,没有译出的字、词、句。例如亚历山大大帝征战亚洲时所读书目(包括费力图斯的书,以及大量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作品),埃及法老尊号的涵义(即“阿蒙的活影子”),威尔肯的身份(亚历山大大帝最新传记的作者),马麦丁人名字的来源(意为战神之子,用奥斯坎人的战神命名),罗马将领的遴选方式(用那个潘多拉盒子一样的投票瓮),马其顿王佩尔修斯嫉妒的理由(有可能被剥夺继承权),西班牙无敌舰队旗帜上的箴言(耶和华啊,求你起来,前去迎敌,将他打倒!),英军美洲总司令克林顿对阿巴斯诺特中将的质疑(从年龄、性情到多变的行为,无一靠得住),等等。

原书插图

再次,没有翻译的原书注释。富勒在多条注释中不仅标出了众多参考文献的出处,还提供了诸多可供玩味的历史细节。

七年战争期间法军的军纪令人震惊:

这从他们在这次撤退中留下的战利品可见一斑——“发油、香水、脂粉和睡袍、袋装假发、雨伞、鹦鹉,还有一大群发着牢骚的漆匠、厨师、梳妆师、乐师和妓女,他们从城里被赶出来,追随自己的恩主去艾森纳赫。”

熟读金庸或者玩过《刺客信条》的读者还可以遇见老朋友阿萨辛派,有传言说正是他们刺杀了萨拉丁的对手、的黎波里的雷蒙三世。

你可以看到参加勒班陀海战的塞万提斯,也会发现歌德如何描述火箭轰炸凡尔登:“我们只能看着这些尾巴着火的流星安静地在空中滑过,不久之后,小镇的一部分就被大火吞噬了。”火药第一次被运用于坑道战时,“大地震动,一道绿色的旋风将土耳其人吹上天空。人和木头的碎片落入城市和营地。守城者从城墙上跑开,围城者从壕沟逃回”。

你也可以八卦一下英国王后写给国王的信开头不是没有见过市面的英国国会捏造的“大不列颠最高贵、最杰出的王,我伟大、善良、可敬的君主,我充满深情的心中君王之典范,最仁慈的和最尽责的”,而是“我亲爱的”。

第二,将原来意译、缩译的内容改为直译。译者有时会将原书详尽的描述用自己的话简略地翻译出来,或改用本土化的说法,这些地方全部恢复为直译。

年皮齐顿围城战,“当双方议定休战之后,在壕沟上就搭上了一道桥梁,以使双方可以互相交通。于是大家大开宴席,到处笙歌,完全是一片太平景象,大有盛宴难再之感。”如果完全忠实原文,应为:

停战协议达成之后,我们读到“一座桥横跨在突破口上,为围攻者和被围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桌子摆满了每一个角落,军官们轮流互相招待;城里城外,在帐篷和凉亭下,无处不是舞会、娱乐表演和音乐会;附近的人全都步行、骑马、坐马车蜂拥而至,各种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立即变得丰富起来;也不缺江湖郎中和杂耍卖艺的。这是一个迷人的市集,一个令人愉快的聚会。”

在美国内战中,格兰特将军下令加速运输,“在5月6日,他又在继续催快。”而原文意为:

5月6日又说赶紧“全速向前方运送口粮……有多少车队已经装好了口粮,并派往前方?我想尽可能了解我们补给的每一个细节。你们运送了多少辆马车过河?还有多少车要运过来?有哪些车队又回去搬运口粮?”

南北战争

在滑铁卢战役中,“有了像格劳齐和赖伊这样的好部下,拿破仑即令是天神降凡,也还是会打败仗的!”而原文直译为:

天使长米迦勒率领他的所有天使也会输掉这场战役。

在维托里奥威尼托会战中,“于是奥军方面就有逃亡者不断地逃到意军战线里去,他们带来了许多的情报。此外英军的电话窃听部门更获得了许多的详细情报。”

滑铁卢战役

原文直译如下:

指挥第十五军团卡凡勋爵的参谋总长盖索恩-哈迪将军告诉我们,“在年6月的攻势前不久,三名奥地利军官进入了英国的防线,旅行皮箱由仆人搬运。通过英国人的监听装置,随时可以获得进一步的详细情报。敌人毫无使用战场电话的经验。仅从后一个情报源来看,意大利指挥部在攻击之前就掌握了即将到来的轰炸和进攻的最细微细节……”

第三,改正翻译有误的地方。

讲到居鲁士的时候,“只知道他最后的一次战役,是以咸海地区的西徐亚人所建立的马萨格泰为对象”。而原文意为:“是以咸海地区西徐亚人的一支马萨革泰人为对象”。

“为了不把英国女王牵涉进去,他们的船只都是挂着孔代,即奥兰治王室的威廉王子的旗帜。”原文意为孔代或威廉。路易·德·波旁(LouisIerdeBourbon,—),孔代亲王,胡格诺派领袖。奥兰治亲王威廉(—),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领导者。两者并非一人。

“他(彼得大帝)又把他的皇后叶夫多基亚锁在一个尼姑庵中,而把莫斯科大街上一个卖肉包子的女人,当作是他的宠姬”。实际意为:而把莫斯科大街上卖肉饼的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什科夫收为宠臣。译者可能受上半句影响,误将favourite理解为宠妃。

“它(选侯会议)包括着三个旧教、四个非旧教的君主。前者为美因茨、科隆和特雷沃三个选侯,都是天主教徒。”实际意为“选侯会议包括三个教会选帝侯和四个世俗选帝侯。前者为美因茨、科隆和特雷沃的三位大主教”。

“他(不伦瑞克)对于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都估计颇高。”应为: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对他都评价颇高。

帮助拿破仑政变的“另一位执政阿贝西哀士”,实际应为“西哀士神父”。

“他感到很满意,维尔纳夫不向西印度群岛进发,而好像是以爱尔兰和布勒斯特为目标,他则正在西西里岛的附近行驶。”“西西里岛”应为“锡利群岛”。

增补内容在正文中用〔〕标出,部分在注释中说明,全书增补内容共计20万字左右。

全新修订一本书,增加一条产品线

原书内容纵贯数千年历史,横跨欧亚非美各大陆,涉及众多历史事件、人文地理,为方便读者,编辑增加了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fz/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