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中的小故事
1、等差数列小故事: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被誉为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同享盛名。 高斯年4月30日生于不伦瑞克的一个工匠家庭,年2月23日卒于格丁根。幼时家境贫困,但聪敏异常,受一贵族资助才进学校受教育。~年在格丁根大学学习年转入黑尔姆施泰特大学,翌年因证明代数基本定理获博士学位。从年起担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兼格丁根天文台台长直至逝世。 高斯7岁那年,父亲送他进了耶卡捷林宁国民小学,读书不久,高斯在数学上就显露出了常人难以比较的天赋,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是高斯十岁那年,教师彪特耐尔布置了一道很繁杂的计算题,要求学生把1到的所有整数加起来,教师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即刻把写着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彪特耐尔起初并不在意这一举动,心想这个小家伙又在捣乱,但当他发现全班唯一正确的答案属于高斯时,才大吃一惊。而更使人吃惊的是高斯的算法,他发现:第一个数加最后一个数是,第二个数加倒数第二个数的和也是,……共有50对这样的数,用乘以50得到。这种算法是教师未曾教过的计算等级数的方法,高斯的才华使彪特耐尔十分激动,下课后特地向校长汇报,并声称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教高斯的了。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项数为)。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2、等比数列小故事: 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求的是多少麦粒呢?稍微算一下就可以得出:1+2+2^2+2^3+2^4+……+2^63=2^64-1,直接写出数字来就是18、、、、、、粒,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两千年内所产的小麦的总和! 如果造一个宽四米,高四米的粮仓来储存这些粮食,那么这个粮仓就要长三亿千米,可以绕地球赤道圈,或在日地之间打个来回。 国王哪有这么多的麦子呢?他的一句慷慨之言,成了他欠宰相西萨·班·达依尔的一笔永远也无法还清的债。 正当国王一筹莫展之际,王太子的数学教师知道了这件事,他笑着对国王说:“陛下,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就像1+1=2一样容易,您怎么会被它难倒?”国王大怒:“难道你要我把全世界两千年产的小麦都给他?”年轻的教师说:“没有必要啊,陛下。其实,您只要让宰相大人到粮仓去,自己数出那些麦子就可以了。假如宰相大人一秒钟数一粒,数完18、、、、、、粒麦子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亿年(大家可以自己用计算器算一下!)。就算宰相大人日夜不停地数,数到他自己魂归极乐,也只是数出了那些麦粒中极小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就不是陛下无法支付赏赐,而是宰相大人自己没有能力取走赏赐。”国王恍然大悟,当下就召来宰相,将教师的方法告诉了他。 西萨·班·达依尔沉思片刻后笑道:“陛下啊,您的智慧超过了我,那些赏赐……我也只好不要了!”当然,最后宰相还是获得了很多赏赐(没有麦子)。 3、与集合有关的小故事:悖论 悖论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承认它是正确的,则可以推出它是错误的。而如果承认它是错误的,又能推出它是正确的。 也许你会说,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呀!如果真是这样,世界还不闹得一团糟!让我们看一看下面这个小问题,你就会明白了。在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我只为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理发师是否给自己刮胡子呢? 现在我们假设理发师可以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成“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而按照他的规矩是不能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的,所以他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反之,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他就成为“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而按规矩他应该给“不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因此他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自作聪明的理发师,为自己制定了进退两难的规矩。 也许你会问,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这个问题也不是我的发明。它是由19世纪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著名的“理发师悖论”。这一悖论的提出,指出康托尔集合论的理论基础的不足之处,促进了集合论的发展。所以悖论的提出并不可怕,它只是表明数学理论的基础缺乏完备性。只要完善理论基础,就可以避免悖论的产生。 4、与无理数有关的故事 多年前,古希腊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创立了古希腊数学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史上首先发现无理数的著名数学家希巴斯,就是毕达哥拉斯的一位学生,他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数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勾股定理”。所以直到现在,西方人仍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据传说,当勾股定理被发现之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们曾经杀了99头牛来大摆筵席,以示庆贺。 其后不久,希巴斯通过勾股定理,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并不是有理数。 这下可惹祸了。因为毕达哥拉斯一向认为“万物兼数”,而他所说的“数”,仅仅是整数与整数之比,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统称)。也就是说,他认为除了有理数以外,不可能存在另类的数。当希巴斯提出他的发现之后,毕达哥拉斯大吃一惊,原来世界上真的有“另类数”存在。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很重面子的人,他无法承受自己的理论将被推翻,于是他下令:“关于另类数的问题,只能在学派内部研究,一律不得外传,违者必究。” 可是希巴斯出于对科学的尊重,并没有根据老师的指令严守秘密,而是把他的发现公之于众了。这一举动,令毕达哥拉斯怒不可遏,他下令严惩希巴斯。最后,希巴斯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掷进了大海。…… 5.与图形有关: 阿基米德墓碑圆柱容球球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球的表面积也是圆柱全面积的三分之二,与作图有有关:高斯的正十七边形,促使他转攻数学,成为数学王子. 6.与线性规划有关: 被大家称为线性规划之父的Dantzig(丹齐克),据说一次上课Dantzig迟到了,仰头看去,黑板上留了几个题目,他就抄了一下,回家后埋头苦做。几个星期之后,疲惫的去找老师说,这件事情真的对不起,作业好像太难了,我所以现在才交,言下很是惭愧。几天之后,他的老师就把他召了过去,兴奋的告诉他说他太兴奋了。后来才知道原来黑板上的题目根本就不是什么家庭作业,而是老师说的本领域的未解决的问题,他给出的那个解法也就是单纯形法。据说,这个方法是上个世纪前十位的算法. 7.与密码学有关的故事: 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中,法国人对于西班牙的军事动态总是了如指掌,在军事上总能先发制人,因而不到两年功夫就打败了西班牙。可怜西班牙的国王对法国人在战争中的“未卜先知”十分脑火又无法理解,认为是法国人使用了“魔法”。原来,是韦达利用自己精湛的数学方法,成功地破译了西班牙的军事密码,为他的祖国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另外,韦达还设计并改进了历法。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韦达作为大数学家的深厚功底比利时的数学家罗门曾提出一个45次方程的问题向各国数学家挑战。法国国王便把该问题交给了韦达,韦达当时就得出一解,回家后一鼓作气,很快又得出了22解。答案公布,震惊了数学界。韦达又回敬了罗门一个问题。罗门苦思冥想数日方才解出,而韦达却轻而易举地作了出来,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的数学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siteera.com/bstefz/7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打卡人均半亩葡萄地的摩尔多瓦葡萄酒,顺便
- 下一篇文章: 近年各国考古挖掘,各有各的意想不到